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变迁启示
信息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2/4/28 阅读数:366

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变迁启示

摘要我国百余年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包含社会价值取向、知识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倾向可分为四个时期:民国时期实用主义,建国30年政治教化,改革开放20年知识能力,新世纪20年人文素养。探寻百余年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流变,形成以社会价值为纲、知识价值为根、个人价值为本的基本经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需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强化文化自信,在民族与世界互动中坚守学科本位,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凸显人本思想。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要坚持育人导向,贯彻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坚守语文学科知识本位,准确定位自身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回答了“为谁教”的问题,语文教材为主的语文课程知识回答“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学实践回答“怎样教”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应该教什么”犹如灯塔,指明了语文学科变革的方向,只有搞清楚“应该教什么”的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问题,才能确定好“教什么”的语文课程知识内容;只有确定了“教什么”的语文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探讨“怎样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知识规定的合宜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方法的基础,而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又是选择合宜的语文课程知识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立足语文学科,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方向性诠释,是语文学科育人的基本问题。探明百余年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大致发展脉络和具体历史内涵,对于当下的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增强文化自信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变革,带来了教育价值多元的复杂文化生态。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异质多元的矛盾和冲突,语文课程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兼具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要审视历史进程和现实形势,建构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是基于国家层面对语文课程的现实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应在充分吸纳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切合新时代社会文化语境,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需求,语文课程知识要包含不同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语文课程知识价值取向上必须回应现实的利益诉求,使共同的“语文生活”成为可能。语文课程价值倡导主体的政府部门应自觉履行行政责任伦理,制定课程标准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全体学生,建立语文课程的外部监督机制。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要以全体学生利益最大化,充分考虑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协调。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要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借助传统经典选文,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引导不同的师生个体浸润优秀文化,涵养中华美德,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师生个体生命与民族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语文与文化之间联系紧密,通过语文来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运用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质语料和优秀作品,引导师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树立文化主体意识,以主体身份参与全球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2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须在民族与世界互动中坚守学科本位

新时代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教育助推“中国梦”实现。中国的发展需要处理好民族国家发展与全球共同意识之间的张力,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要掌握话语自主权力。语文课程标准价值从20世纪之初“实用主义”到建国后30年“意识教化”,再到改革开放20年的“知识本位”,语文追求科学而系统的知识,学科本质属性经历“工具说”到“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新世纪20年,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突出“人文素养”,要求随文学习语文知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导致了“淡化知识”甚至“去知识化”的误解。新的统编语文教材纠偏调整,在单元结构上采取“双线组织”,各单元内容由宽泛的“人文主题”和明确的“语文要素”来组织,将“语文要素”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分布在单元导语、习题设计、语文园地中,形成一条线索。“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有效调和了“工具论”和“人文论”之争。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绝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更是蕴含深厚的话语生存方式。语文话语自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语言形式、语言内容的熟练运用与表达。语文教育通过实施语文教育活动,师生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运用语文知识,增强师生扎实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要坚守学科知识本位,通过师生对语言文字的合理化传递,唤醒师生言语意识,习得个体语言逻辑,生成民族话语体验,形成语文学科的话语自主。

3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要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凸显人本思想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在兼顾社会价值取向、知识价值取向时,更要凸显个人价值取向,关注人本身。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过程中,要基于价值理性,以关注“人的发展”为终极价值。语文课程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强调语文要适应社会发展改革需求,注意语文课程始终要吸收最先进的语文课程知识,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学习语文,通过母语课程学习语言文学和优秀文化,进而参与社会和改造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通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经典选文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要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以学生学习自由为课程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要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张扬学生的自由度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积极追求学生的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的知识价值取向主要强调要吸收语文课程知识发展成果,用先进的语文课程知识融入语文课程标准,但语文课程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完全忽视师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的个人价值取向强调“生本”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素养形成和精神成长。但学生总是生活在当下社会,必然与社会产生关联,语文课程只能用语文课程知识组织学习。“那种要求教育抛开一切社会影响而顺其自然,以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与主体解放,不过是极‘进步主义’或‘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观念。”[7]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要超越狭隘的个人价值取向,走向个人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知识价值取向三者的融合,建构多元价值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2]王坤庆.论教育价值中人的价值地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51

[3]李广.语文教科书本体价值阐论[J].敎育研究.2021(01):8182

[4]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83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