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作为母语学科,走在了改革的前沿。因此,身处语文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也就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特点与教学实践,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师生对文本的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情境教学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基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借助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境陶冶中进行认知、思考与感悟,学会自主学习。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情境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设置情境时的情感意识和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或思考的情境,从而在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前提下,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索能力及人文素养。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情境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当下感受力,自主思考并体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获得对文本创造性理解。同时,这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一种途径。
1、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问题所在
1.1情境教学备受忽视
新课改中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及方式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重知轻能”,以寻求学生考试分数最大化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学方式单一,认为情境教学会让学生忽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其实,如此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抵触心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进入初中后,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外部的压力,其内在学习动机很难得到激发。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充耳不闻,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会越来越乏味,严重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
1.2情境教学缺乏严谨性
初中学生自然也是明白在课堂上需要师生配合,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良好时语文学习效率也较高。但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学课时较多且体系庞杂,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缺乏针对性,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十分不明显。具体来说,就是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情境教学只限于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设备的利用上,没有真正研究其与上课内容的关联性。这和教师的情境设计不合理有关,同时也是自身对课堂教学的准备缺乏严谨性的表现,导致情境教学十分程式化。例如,如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有一课是《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我国海军发展到现今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超出了他们的现有知识范围,完全是一块陌生的领域。很多语文教师对该篇文章进行教学的时候,都会让学生观看这一事件的新闻播报实况解说视频,但解说视频中除了开头“成功着舰”的镜头特写之外,中间段还有播报员非常多的军事领域的术语解说,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且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由于教师未能对所选情境资源作必要的精简,情境教学“虎头蛇尾”,学生的注意力到后期分散严重,导致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1.3情境教学存在的误区
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已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如有些老师一味追求多媒体的运用,一堂语文课幻灯片、音频、视频,无所不用,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根本无暇顾及文本。一首首美妙的唐诗宋词被做成卡通动画,一个个经典的文学形象被塑造成电视中的明星造型,还有各种戏说演绎在消磨文学作品的严肃性与深刻内蕴。语文教学的诗意与想象不再,这些都很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拔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学生的心智尚处于幼稚与成熟的过渡阶段,形象思维能力已全面养成,抽象思维能力正快速发展,这为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提供了帮助。如七年级上册有一课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常情况下,但凡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师都会想要深挖一番,努力拔高文章的立意,如讲述旧中国的各种历史情形,来深化文本内涵。好像不把课程内容深度解读,不渲染一个沉重的历史背景,就是没读懂鲁迅的作品。诚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文本,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塑造的应有之义,但是,刚进入初一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这种过度解读文本的做法无疑是人为地将经典文学作品束之高阁,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教师很努力,学生听不进。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严重的制约。
2、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2.1树立情境教学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初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多向同行请教、集体备课、上公开课等形式,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完善师资培训渠道,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关于核心素养观念的师资培训,让教师树立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教学中勤于自我反思,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技巧。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会学习,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是一门与日常紧密联系的学科,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创作也大多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石,结合作家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作的。初中学生正处于独立意识逐步觉醒的关键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中应用情境铺垫,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提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切入点,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拉近与文本间的距离,充分感受人文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充满了童趣。草园中美丽的景色、美女蛇的神秘传说、雪地捕鸟的欢快以及书屋中读书的经历,无不与初中生的日常生活有相似之处。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采取图片展示、情景述说等形式,由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描述儿时趣事导入文本,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共鸣,充分体会作者在百草园的欢乐和在书屋求学的枯燥,从而加深学生对鲁迅成年后追忆这段儿时记忆的理解。这种情境教学的意识,不仅在短期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率,而且从长远发展来看,有助于培养学生挖掘文本内涵的习惯。
2.2精心设计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还需要以教师的精心设计作为支撑,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成长机会,以提升其学习品质。如《三峡》是一篇歌咏山水的优美古文,作者以时序的变换来描写三峡山水的特点。某教师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发动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大家介绍三峡的特点。学生一听能做导游,马上兴奋起来,开始准备导游词。活动开始后,学生畅所欲言,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诗文鉴赏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又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有一课是《核舟记》,文章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高超水平,篇幅很长,翻译起来十分枯燥,而翻译又是文言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教学时的难点。这时,精心设计情境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一位语文教师是这样上的:这位教师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核舟记》第三、四段中的场景再现并拍照留念,课上,教师出示图片并分享:根据随机抽取的一组照片,进行点评,比照原文,并说出依据。教师采取让学生“找茬”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很显然,上述的语文教师由于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精心设计了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或思考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参与程度,自然获得了对文本深刻的甚至是创造性的理解。
2.3避免情境教学误区
首先,情境教学应“量体裁衣”。教学形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对症下药”。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结合学情与文本做综合判断,如果过度应用或应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轻视语文学习。
其次,情境教学应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吻合。语文教师应秉承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初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有所取舍,优化教学目标。对于课程标准,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最后,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语文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要利用愉快的情境氛围感染学生,关心并了解学生,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3、总结
本文基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作为论述对象,探究了情境教学的具体含义,并指出在情境教学中情境教学备受忽视、情境教学缺乏严谨性、情境教学存在误区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树立情境教学意识、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及避免情境教学误区的具体措施,以便为今后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焦祖卿,吕勤.让教学更开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8.
[2]赵雅琴.基于核心素养重建的初中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