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信息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2/1/14 阅读数:256

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加强小学德育教育是培养国家建设未来人才和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客观要求,必须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途径

德育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影响,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我国的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占据第一位,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加强小学德育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1、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古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平常就要注意自身修养,做到谈吐文明,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教师要带头做到。教师教育学生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粗暴、不蛮横,言行一致,言出有据,言出必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一个好教师就会带出一群好学生。教师的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体、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不仅熏陶着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要热爱学生,与学生们交知心朋友,教师尊重学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爱护学生,融入学生的生活,既要把自己当老师,又要把自己当学生,取得学生信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

2、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育人工程,必须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德育教育不分学科,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贯穿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是开展德育的重要渠道,每一个学科教学都离不开道德教育,各科教学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与智育水乳交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学科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语文、数学到历史、地理等,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小学语文学科让学生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小学数学学科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思想,并能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小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小学历史地理学科最易于具体、形象、生动地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风情地貌,增强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向往,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小学音乐、美术学科可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体育学科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应采取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和家庭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发挥综合教育合力,提高了德育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学习的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训练发挥巨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庭里度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不仅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状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方互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只要教师与家长配合得当,就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让家长走进校园,定期举行家长会或组织家长到学校进行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摩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以便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德育教育,家长接受教育后,教师再和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教师走进家庭,进行家访活动,让不同家庭的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家长多沟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教师对几十名学生教育,力量分散,而如今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对一个学生进行教育,好似一个学生增加了一个德育教师,这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自然是一个大跨跃。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多媒体、橱窗、板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悬挂国旗,张贴名人名言,革命领袖、科学家、英模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标语牌,建设好校史展室、德育室、美育室,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营造校园浓厚的道德氛围。寓德育于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教育活动,通过班队活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尤其,结合我校的德育特色,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常规》,加强“八好”教育、推进《梅小规范40条》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熏陶。结合以传统的民俗节日和纪念日为突破口,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展持久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开展墙报、手抄报比赛,进行文艺联欢活动,请革命先辈和行业的英雄模范做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加强党史国情教育,提高德育的功效。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校班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朗颂活动,定期举行学生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

5、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正处于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小学德育应时时刻刻地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小学德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们成人成才,也与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德育教育生活化、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熏陶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培养成健康活泼的高素质人才。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应抓好小学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将德育教育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教育转向现实生活,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白中军.小学德育模式“构建特征”问题的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

[2]黄海涛.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初探[J].小学德育,2010,(16.

[3]刘玉艳.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途径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4]刘冬梅.小学道德底线教育的回归[J].基础教育研究,2010,(15.

[5]张莉莉.灌输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及其价值实现[J].教育与管理,2010,(14.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