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激发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初探
信息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1/4 阅读数:233

激发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激发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点,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但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谈文色变”,兴趣索然。其实作文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实际,探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实在是改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提到,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是过去被忽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写作动机根据写作动力来源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条件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创造条件使教学内容和形式适合农村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激发他们内在和外在的作文动机,培养写作的兴趣。

1、营造乐说、乐写的习作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也说到“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良好的写作氛围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良好作文动机,还可以促进自由联想,使记忆清晰,思路敏捷,语言顺利表达。这种写作氛围的营造包括情感和环境两大部分。情感主要指教师用自己真挚的感情、爱心和亲切的笑容点燃学生学习写作的激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师要想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班级布置及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后面的墙壁建立“小荷尖尖”习作专栏,用来贴学生佳作,在板报设“名作欣赏”;在黑板“每日一拼”处辟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栏;开展“书香校园”阅读写作节活动;长期坚持在学校的校报上开设“百草园”习作专版;在班上创班级专刊。这些设置与活动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被一种练习写作的亲切愉悦的气氛所感染,一进校园,就被浓浓的“书香”所沉醉。

1.1口头作文引入,让学生乐说

农村的孩子与城区孩子相比,因受到方言的影响,语言组织常常有一定的困难,怎么办呢?首先要让学生先说后写,而且一定要说普通话,即使有时用普通话说不上来,教师一定要帮助他们说一说,必要的时候还可借助体态语言来让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每次作文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中能做到有重点、有条理。

1.2日记周记引入,让学生乐写

教师若长期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学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乐写,就要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减轻写作的难度。教师应当让每位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哪怕写一句话也可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写一个片段了,这时素材也丰富了。从三年级开始,可以让学生多记日记,尽力培养学生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的良好习惯,平时要求学生多记日记、周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2、运用多样的组织形式

小学生爱玩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作文教学形式要适应儿童的这种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产生倾吐的愿望和内容。

2.1借助电教,动态教学

在静态课堂空间可借助电教媒介,利用图象、音响、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舌舔、肤触,心应等六觉功能。如教写参观一处博物馆或科技馆,农村学生没去过什么地方游览,有些记忆也淡忘了,就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资料图片,让他们从看到说再写,顺理成章,有了这接触,这写作就水到渠成。

2.2故事导入,兴趣盎然

先由老师讲个小故事,让学生把听到的大概内容写下来。然后让几个同学复述,最后再分头写作。小学生既爱听故事,表现欲又强,在听说之中,不知不觉达到了作文要求,写作自然兴趣大增。

2.3游戏创意,玩写结合

学生爱玩好动,求知欲强,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把游戏适当地引入课堂,让欢乐的游戏点燃学生的学习情趣,将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最后有重点地写出过程和感受。

2.4情境陶冶,注重体验

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听一些自然界的音乐,播放一些动画片,观摩一些活动等,引导学生听、看、说、编、议、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妈妈的爱》写作指导课上,可运用“角色表演法”能让学生表演写作题材中的“妈妈”,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事情经过,让扮演的学生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

3、建构赏识的评价机制

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教育是把赏识运用到教学中,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爱心和教学艺术,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在推崇赏识教育的今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更要求教师学会“赏识”。农村孩子因阅读量少、见的世面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的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最害怕写作,也最不喜欢写作文。但他们亦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更希望得到教师家长的称赞和同伴的羡慕。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习作的外部条件,用赏识去点燃学生习作的热情。

3.1分层施评,纵横互补

学生随着年级变化,习作训练的量和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习作面临问题也会有差别。因此,教师在习作目标制定上要注意适度;不出无话可写生僻的题目;不用严厉的批语。在训练重点之外,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习作目标。例如在习作时间,数量,书写,运用词句上为自己定目标,在评价时再对照目标,达到的就可以加上一个“笑脸”。这样的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他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跳一跳摘到果子,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习作批改时,针对不同学生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侧重点也不同。同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互评习作。《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如对班级中后20%学生的写作指导,教师在写作前可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讨论梳理。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纵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更多地帮助他纠正错别字,把句子写通顺。对作文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横向”评价,帮助他们准确地用好词句,鼓励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体验。

3.2挖掘闪光,赏识评价

教师的赏识要向面向全体学生。叶圣陶说过:“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文字,只要是会写字的人,谁又不会呢?”学生动笔前大都能仔细审题,认真构思,并且还尽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巧妙运用语言,可以说学生写一篇文章是花了很大精力的。只要学生作文达到了本年段习作的要求和自己制定的目标,教师就要打高分,多表扬。针对不同的学生,大力肯定习作中的优点,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对班中少部分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抑制他们产生自满的情绪,教师在指出习作中的优点的同时,要客观地指出不足,使之明确努力的方向。对写作能力较弱、害怕写作的学生要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只要他们的习作中有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准确,一个标点用得恰当,一个句子用得好,老师都要给予呵护与表扬。让学生在赏识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取自信,体验被肯定的价值。

3.3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列为写作的目标之一。鼓励学生能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思想感情。新课标传递的关注成功的理念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农村的孩子由于诸多因素,创作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选出一些佳作,经常向校报、《未来作家报》等报刊杂志投稿发表。一经发表,会形成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让学生们感受到作文的份量,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不断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激发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突破口,也是指导农村小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

[4]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0.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