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同步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CNKI1999-2013年收录的有关民族教育信息化相关文献显示,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数量与质量总体上呈逐年递增趋势,研究人群主要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研究形态以理论研究为主,综合研究较少。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存在研究基础差、研究力量弱、研究成果少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了加快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进程,有关部门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注意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并举,开发与同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着力进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以及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民族教育;研究现状;发展对策;文献分析
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核心。特别是在“农远工程”后期,随着经验的积累,建设理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硬件设施建设转向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近年来,国家先后开通了基础教育资源网和教育资源公开服务平台,每年还定期开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和展示活动,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开通了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和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现阶段,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可以概括为:初具规模,质量和数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基于此,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1)优质教育资源的界定。第一,优质教育资源范围的界定。谢维和认为,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丰富,且应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文化资源,具体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教职工的认同感和所在地区的支持;二是学校的制度资源,包括学校正式规章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外部制度资源;三是学校的物质资源,包括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及其配置方式;四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包括教师研究能力、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五是学校的特色资源,具体包括教师风范和校长风范,文化、制度和物质以及培养的学生。(谢维和,2002)由此可见,现阶段我们开发的资源,只能称之为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仅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优质教育资源的质量界定。调查发现,众多专家评选出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不被民族地区基层教师认可,究其原因,评价主体错位是主因。因此,为促进教师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由资源建设者转变为资源服务提供者,把资源评价的权利还给教师,同时把资源开发的经费转移支付给学校,由学校自主开发或选择购置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监管经费使用情况和验收资源开发项目成果。
(2)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态。这里的资源形态主要是指教育教学信息的传输通道和呈现形式。“农远工程”为教学资源提供了教学光盘、卫星接收和计算机网络三种传输通道,在此基础上,国家又进一步拓展了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基于IP卫星的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模式。具体到资源的呈现形式,有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动画、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等7种类型。笔者认为,要优先开发视频教学资源、专题学习网站和电子书包。一方面,视频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课堂学习情境和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视频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师提供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和向优秀同行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技能的迁移,也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默会知识的学习。另外要加大优秀教师讲课视频、教学公开课、教学示范课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视频资源的开发力度。当前的视频教学资源过于简单,且是一维封闭的,缺乏交互。因此,视频教学资源应该借助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发展成为融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网页和教学活动于一体的超媒体。另外,随着中小学宽带接入和网络条件下教育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专题学习网站将会发挥更大的功能与作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可以开展基于专题资源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再者,电子书包是随着教育资源发展出现的新形态。电子书包的使用,能够打造全新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生态的变革,以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
参考文献:
[1]葛瑞,赵蔚(2010).以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31):184-185.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2004).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1):12-18.
[3]规划编辑专家组(201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8-16.
[4]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2010).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
[5]李芒,蔡旻君,吴颖惠等(2013).技术“极化”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策略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7):25-30.
[6]罗江华,张诗亚(2011).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两种路径之评析[J].民族教育研究,(6):53-57.
[7]梅英,李红军(2011).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闲置的理性反思[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47-52.
[8]孙方礼,周群(1999).图书馆信息化对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机理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