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获奖
浅谈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摘要: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情况是影响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站在班主任的立场下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我们经常会在网络或报纸电视卜看到那些因为受不了社会压力而走向极端的各种报道,这说明在现在社会,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下的没有病痛,还包括心理的健康。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适应未来,造就新一代新人的基础工程。在做好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一面,班主任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才算是健康的呢?1992年马建青从临床表现力一面考察后,提出以下七条基本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协调,心境良好;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环境;保持人格完整;符合年龄特征其中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但是智力通常是山遗传因素决定,后天的教育不起主要作用,所以,在这里只针对其余六个力一面进行探讨
1、要使其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情绪在心理异常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要使心理健康就需要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十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山十技术类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实习就业为主要出路,因此学生大多提前一到两个学期进行校外定岗实习,这样就会造成学校的学生人数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产生诸多不确定性,例如厌学、卜网情况严重、心理浮躁静不下来等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多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的讲座,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2、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
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智力、体力、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意志的强弱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进行30年的跟踪研究,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问最明显的差异不在十智力水平,而在十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恒心,是否具有不屈不挠、不自卑的意志和性格。那对十职业学校的学生意志品质有什么特点呢?例如:目的明确合理;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不放纵任性等。因此在每年新生入校时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军训,从穿衣戴帽、叠被、整理宿舍内务,到立正、稍息、向前看、向左转等动作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意志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教育,每个学生肯定都会自觉地参加军训,锻炼自己的意志。而学校的旧常规制度也是对学生自制力和忍耐力的一种培养。
3、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和谐相处
处在社会中的学生,必然离不开人与人之问的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其人际关系应当积极、稳定、和谐。不管所学的是什么专业,以后在工作中与人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多举行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敢十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让他们进行这力一面的训练,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主动去帮助不认识的人等等,帮助他们,使之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与人和谐相处。要知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4、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心理健康的标准。y_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面健康二大要素中,就包括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条件。人类不仅具有生物性,更具有社会性。“快、变、多、矛盾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更加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本领。例如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利用假期到饭店和商场打工,其中有的同学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融入到团队工作中去,而有的同学却显得格格不入,适应不了工作环境,过不了两二天就打了退堂鼓。因此,对十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应更加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
5、要培养学生保持人格的完整
人格的完整和独立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要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我的学生,我会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都会要求他们写出个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学期总结以确保他们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确定下个学期的努力力一向
6、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发展符合年龄特征
与人生各阶段发展相对应的是心理行为的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简单的说就是该什么时候干什么就干什么。然而现在山十复杂环境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会过多地考虑一些不符合自己年龄的问题,例如早恋这样的情况,这样会对心理造成负担,影响正常的心理成长。因此,学校、老师和家长有必要对学生多加引导,使之走出误区,更加健康的成长。
总之,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身体、心理两力一面的和谐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人格发展,这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作为班主任要担负起心理教育的重任,要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潘救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