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追求
信息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5/19 阅读数:308

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应然价值追求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健的语文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它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四个方面构成。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设计,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才能获得优秀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构成;培养策略

20世纪中后期,为应对信息化、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等社会发展的要求,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教育领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并尝试将核心素养模型纳入各学段和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以培养本国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本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突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教育部在20143月颁布了《关于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文件出台后,“核心素养”一词便迅速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由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借助于具体课程才能实现,于是出现了语文核心素养、英语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等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热潮。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而高中阶段又是学生思维、智力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东西,既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价值的应然追求。

1、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1.1核心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将“素养”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将其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相关工具书关于“素养”的解释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换言之,素养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教养的产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秉性,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和提升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一个舶来品。国外最早提出核心素养概念的是国际经合组织启动的DeSeCo项目。该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主要素养。”随后,美、德、法、英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提出符合本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核心素养概念,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和课标的研制工作。受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的启示,我国学者在剖析国外主要核心素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实际和相关教育文件,给出他们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观点和见解。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崔允部认为,核心素养是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来回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一个类概念[4];张华认为,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习。参照这些学者的观点,关于核心素养,我们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自学或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技能、情感、思维和品性等素养的高度融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与一般素养不同,核心素养有助于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行。

1.2语文核“素养

要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实质。在语文学科建设中,“语文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年版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但是,此处的语文素养是与“语文素质”“人文素养”“语文能力”等并列使用的,其意义和地位均不明确、不突出。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有巨大变化的,是21世纪初颁布的两个语文课程标准,它们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的提出,无疑比之前的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但遗憾的是,课标(包括2011年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未对语文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十多年来,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记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语文素养}s} ,有学者认为,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将优秀的语言成果加以内化,从而使自己达到的修养.有论者指出,语文素养指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长期学习而形成的基本的主体修养。还有一些学者根据课标中的相关阐述,对“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巢宗棋认为,语文素养由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语感、思维品质、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构成;王荣生认为,语文素养由四个层次构成:显性言语行为、指挥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参与指挥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言语行为的主体背景和外部环境。韩雪屏提出的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在语文素养的研究和解读中最具代表性。她认为,语文素养由基础层面(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语言积累、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等)、动力层面(包括语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行为意志等要素)、实施层面(包括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等要素)和言语操作层面(显露于外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等四个部分组成

综合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上述学者对语文素养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语文课程各板块内容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素养,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的语文知识、关键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的语文素养。其中,必备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语言文字知识;关键的语文能力指的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倾听表达能力和阅读书写能力等;综合的语文素养指的是热爱祖国、语文情怀和健全人格等。语文核心素养既是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又是语文学科对人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是语文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不能取代或代替语文核心素养,因而它具有独特性、关键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2、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4年以来,教育部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新修订课标(待颁布)的一个关键性变化是,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层面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界定。

2.1语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层面,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了解和掌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他层面均以语言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因而语言积累与运用就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具体来说,这项素养包括以下一些要求:能积累较为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为丰富的言语活动经验和良好的语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能凭借已有的语感和已掌握的语言规律,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能对具体的语言作品,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等层面进行理解和评价;能将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通过梳理、整合等方式有效地转化为富有个性的语言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日后的言语实践中加以自觉应用。

2.2思维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和使用语言必须借助于思维,同时,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核心素养一级层面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直接反映与表现为二级层面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思维品质,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文核心素养一级层面中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而是指与语文学科的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接体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等现象的见解和看法;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准确、清晰、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会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思维经验,自觉提高自身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之所以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层面在课标中被提出,是因为它与深化课程改革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密切相关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够有效地打破语文学科长期以来以知识教学为单一向度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表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思维品质的高度重视。

2.3审美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三级层面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作品认识和掌握美的规律,并利用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首先,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汉语言文字的字形美和音韵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素养。其次,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文学作品,并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对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情感美和艺术美等进行鉴赏和评价,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最后,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引导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心中对真善美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形成审美创新意识。

课标认为,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于作品,吸收其精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厚学生的人文底蕴。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版将审美鉴赏与创造视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对文学教育的认同和肯定。

2.4文化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

以上三个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更多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关键能力”,而文化层面的核心素养,则更多着眼于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固有责任”。这种品格和责任,更多地表现在对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上。它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文化自信,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鉴赏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顺利完成跨文化的沟通。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和途径,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语文学科在文化方面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认识、态度、观念和行为等的品质,它尤其强调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让学生具有文化革新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理解与尊重的观念,让学生以正确的文化态度,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实现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学。为实现高中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摒弃传统的功利本位的教育理念,根据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内在价值,实施以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的语文课堂教学。

3.1端正思想认识:培养核心素养的关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要求语文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对语文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简单再现,而是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3.2更新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与实现。21世纪初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对于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传统的“双基”教学目标而言,“三维目标”的提出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它使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知识教学解决不了学生发展的问题,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但是,由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机械理解和盲目照搬,语文课改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在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面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发展的素养和能力。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要由过去的“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目标。这一转变,一方面简化了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使教师重点思考目标的旨归,合理设计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教学路径;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换言之,让眼前的学生在走向未来社会时,具备终身发展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首要着眼点

3.3调整教学设计: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点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先导条件,它决定教学的方向和成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需要调整或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

3.4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

评价是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块硬骨头,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支撑点。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多是指向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即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除了考查“双基”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理解和审美能力等方面。语文核心素养之内隐性、动态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教师应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首先,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甄别选拔的评价理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在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审美观念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帮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自我,健全个性。

其次,在评价主体方面,在坚持教师作为评价核心力量的同时,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时,应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获取自己在语文学习及成长中的更多信息,从而让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

再次,在评价标准方面,由于学生在认知、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应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整改方案,因人施评,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最后,在评价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次或本阶段的评价目标和要求,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如口头考查、书面考查、主题评价和情境化评价等,或采取问卷调查、课本剧表演、小论文撰写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学生的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教育过程。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为目标,抓住关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改革教学过程,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助于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情境和实践,引导学生立德树人。唯有如此,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创新能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9-46.

[2]钟启泉.基于核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3-9.

[3]崔允.追问核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3.

[4]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9.

[5]辛涛,姜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5.

[6]刘贞福.谈“语文素养”[J].语文建设,2003(4):8.

[7]雷实.谈谈“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16.

[8]彭小明.语文素养论[J].兰州学,2004(6):28.

[9]王随仁,李志云.“语文素养”基本理论问题思考[J].教育评论,2010(6):91.

[10]巢宗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5.

[1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

[12]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J].语文教学通讯,2002(9):8.

[13]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现代语文,2016(6):81.

[14]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