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让生活成为语文“活水”
信息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8/4 阅读数:447

让生活成为语文“活水”

摘要语文与生活形影相随,教材所选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密切。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到,课标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致力于走向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活。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让生活成为语文“活水”的问题初步探索,从四方面进行阐述:联系大自然生活,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巧用家庭生活资源,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挖掘社会生活资源,拓宽语文新天地;精心设计生活化作业,调动学习语文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性;生活化  

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运用于现实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语文的社会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本质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语文才更有吸引力。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也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因此,只有联系现实生活来开展语文教学,让生活成为语文“活水”, 让学生看到知识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看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时代气息浓,现代意识强,开放而富有活力。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选材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特点。第一单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第二单元,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三单元,唱响爱的旋律,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让爱在心灵深处扎根;第四单元,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七单元,了解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第八单元,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热衷学习。

一、联系大自然生活,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呼吁:“上100堂课不如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自然蕴含的信息是丰富且生动的,只有自然的声、光、色、味、形、体才能满足儿童知觉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把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课是很有必要的。

如:教学第一单元《山中访友》的第五自然段“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在诵读、品读训练之后,笔者让学生想象,作者除了与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打招呼之外,还会怎样与大自然中的其他朋友打招呼呢?全班学生立即热情高涨,津津乐道。一位学生说:“你好,美丽的蝴蝶!你扇动着翅膀,是邀请我和你跳舞吗?”另一位学生说:“喂,勤劳的蜜蜂!你飞来飞去,是想带我去欣赏公园的鲜花吗?”还有学生说:“你好,可爱的松鼠!你跳来跳去,让森林变得更加有生机了。”学生联系熟悉的生活实际,滔滔不绝,在积累优美语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理解。

二、巧用家庭生活资源,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学生的家庭生活是丰富的,生活的感悟也是厚实的。在他们的生活里,有勤劳无怨的父母,有淳朴善良的邻里,有纯真无邪的朋友,有活泼可爱的小宠物,他们之间有很多故事发生。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善于捕捉每个切入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把语文学习与家庭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往往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

如:第二单元季羡林先生在《怀念母亲》写道:“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表达作者失去亲生母亲的巨大痛苦和歉疚自责之情。为了让学生对母亲不留悔恨,牢记母爱的深沉与博大,牢记父母养育之恩,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有关父母的小事,讨论应该如何对待父母。让学生明白礼仪之首便是孝敬父母。这样的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就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更能触动学生的灵魂。

三、挖掘社会生活资源,拓宽语文新天地

社会信息日新月异,社会资源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语文学习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社会是一道广阔的、亮丽的背景,如能好好利用,便是一片学习语文的新天地。

如:第四单元的“回顾拓展”中提到“黄河断流、罗布泊干涸,一些大江大河被污染……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严重的后果。”联系本地的社会实际情况,让学生关注身边破坏环境的许多事实,如河水的污染、工厂的废气排放、白泥的挖掘开采等问题。因为有亲身体会,学生意识到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内心自然更能意识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促使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四、精心设计生活化作业,调动学习语文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设计,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尽量还原生活,并设计出与生活相关联的作业。

如:第三单元的习作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在教学写作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教学形式和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有话可说的生活,开展起活动来也事半功倍。先请同学们在小组交流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然后各小组长上讲台讲述最感人的故事,共同体会人世界的真善美。课后布置作业:以“关爱”为主题,写一篇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各自写出自己感动的事情,其中一个写道:“妈妈的爱就像那绵绵的春雨,而我就是嫩嫩的小草,滋润着我的心,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现在我长大了,我要用自己全部的爱报答您,妈妈!”以此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内化的知识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写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实践性,植根于生活。老师只有具有“语文生活化,生活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的思想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与生活相结合,参与生活,体验人生,语文教学的前景才会更广阔。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夏喜安《有效阅读是怎样炼成的》(《广东教育》)

3、王春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作业中学会学习》(《教育科研论坛》)

4、周燕《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当代教育科学》)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