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荟萃,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与应用国学经典,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与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学经典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等价值,因而应从多方面探究国学经典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原则
在民族传统文化备受重视的当下,将国学经典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国学经典是古代先人智慧与修养的浓缩,包含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十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值得学生诵读与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在国学经典诵读呼声渐高的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承担起国学经典教学的职责,引领学生在国学经典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将文化传承与弘扬践行到底。
1、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应用价值
1.1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国学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内驱力,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小学阶段,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接触更多的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养分,使其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让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一些国学经典篇目,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和唐诗宋词等,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将国学经典引入语文课堂还可推动德育活动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可见,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诵读与学习国学经典,既可激发小学生对丰富国学经典知识的热爱,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与视野,又能借助语文课堂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2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般来说,小学生诵读与学习国学经典,不仅能提升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古代寓言、经典名著等传统文化中多样化的国学经典作品,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得以丰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得以提升,人文素养也得以培养。再者,生动的国学经典作品中折射出诸多中华传统美德,这能让学生受到更直接的美德熏陶,有助于推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在现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国学经典,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国学经典对于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可实现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紧密契合,推动学生智力、德行、审美等全面发展。
2、国学经典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2.1基于接受能力,科学选择国学经典内容
中华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小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十分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小学生的兴趣、心理与智力等特点,恰当科学地选择国学经典内容。国学经典内容选择不当,有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吃力、费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国学经典的选择是一门学问,教师切记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经典的、有趣的、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一方面,应选择简单易懂、语言质朴简洁且教育意义强的内容。教师可从教材、教辅或网络上筛选一些诸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家喻户晓且符合教学需要的国学经典篇目提供给学生阅读。另一方面,要选择生动趣味、故事性强的内容。教师可参照教育部明确的小学生必读名著篇目,选择《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名著的简本,也可以精选《论语》《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来丰富语文课堂。此外,教师还可从网络上搜寻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如《程门立雪》《高山流水》《杯弓蛇影》等供学生学习;或者普及一些寓言故事,如《纪昌学射》《哭婆与笑婆》等,进一步拓展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学生认知。
2.2结合日常教学,给予更多国学接触机会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国学经典知识。但是,单纯学习与汲取教材上的国学经典知识,对于学生丰富认知、提升素养、陶冶情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在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并结合日常语文教学,拓展与延伸教材的内容,给予学生更多接触国学经典的机会,以更好地渗透国学经典。
例如,在《日月水火》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首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如“日、月、水、火”四个字是独体字,它们不仅可以做一些汉字的部首,而且可以做一些合体字的部件。再如,这些字的含义是什么,简单认识一下象形字“日、月、水、火”的笔画、笔顺等。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国学经典方面的知识。例如,引入“造字法”的内容,让学生运用造字法分析独体字“日、月、水、火”的结构,使其对这些字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国学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再如,可用课件展示“日、月、水、火”等字的甲骨文,由甲骨文引入象形文字这一知识,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2.3应用多样方法,营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
将国学经典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遵循轻松性、生动性、趣味性等原则,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便更有效地推进国学经典在课堂上的渗透。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一般而言,可运用多媒体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提升课堂有效性。
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在该首古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鉴赏。教师可给出如下的探究学习任务:“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种怎么样的情景?其中,‘寒’和‘孤’的用法妙不可言,请你分别谈谈诗人所用的这两个字在情感表达、意境营造上有什么作用?”国学经典重在品味、重在鉴赏,教师可先将学生分组,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细致鉴赏。在学生合作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有疑问时进行启发式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克服合作鉴赏困难,顺利掌握“寒”和“孤”用法的精妙。再如,在《西游记》这一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教师可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有趣的动画片段,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西游记》的故事,继而从国学经典中学习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2.4渗透经典故事,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其对趣味故事情有独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经典故事较多,学生往往可以从这些简单有趣的故事中体味人生的大道理、大智慧。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本内容,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国学经典故事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由衷热爱。
例如,在《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小故事复述出来,在复述的时候,尽可能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囊萤夜读”与“铁杵成针”两个故事哲理丰富,学生讲完之后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时,教师应趁热打铁,为学生讲解一些更生动的国学经典故事,满足学生对趣味故事的向往。例如,可给学生讲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孟母断机》《孔子学琴》《心正则笔正》等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学习、孝道、责任、父母之爱等多个不同的主题,可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国学经典故事中所蕴含的丰富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浓烈的兴趣。
2.5开展经典诵读,循序渐进渗透传统文化
学生接触与学习国学经典的方式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的要求,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经典诵读教学。
一方面,借助语文早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教师可规定学生的早读时间中至少有多长时间(如15分钟)是属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进行经典诵读,或者指定经典诵读篇目,让学生有目的地诵读。“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是学生精神最饱满的时段,在这段时间内咀嚼国学经典文字,学习国学文化最合适。另一方面,可举办一定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师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清明节等到来之际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在课下搜集、学习经典古诗文;还可在端午节举办“国学经典故事我来讲”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故事,声情并茂地诵读给大家听。
3、结语
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将国学经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经典典智慧高效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师可通过科学选择国学经典内容、结合日常语文教学、应用多样方法、渗透经典故事、开展经典诵读等策略推动国学经典的实践应用。同时,教无定法,教师要在语文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探究出更好的应用方法,以真正发挥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庄永秀.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12):11.
[2]蔡文飞.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小学时代,2019(27):55-56.
[3]蔡金羡.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