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浅析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要:高中生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个体自身主观原因、社会环境客观原因。寻求有效对策,改变观念,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端正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社会共同编织高中生心理健康安全网,有针对性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疏导。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由于学习压力大、情感问题突现等原因的影响,高中生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了解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有效对策,有针对性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疏导。
1、高中生心理问题表现
1.1个体自身主观原因
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自身正处在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阶段有关。此时,高中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对问题认识还存在片面性,调控能力的理性成分少,感情容易冲动,情绪波动大。
首先,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由此而产生的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其次,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高中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最后是恋爱这个相当敏感的问题。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出现高中生恋爱问题。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会产生种种心理的病态反应。
1.2社会环境客观原因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有上面提及的个体自身主观原因外,还有社会环境客观原因。
家庭原因。家庭是高中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与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心理沟通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有些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理想人为地转嫁到子女身上,对孩子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期望值过高,无形中给孩子增添了心理压力。这种对子女采取保护式教育,使孩子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此外,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凡此种种,会给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学校原因。学校是高中生成长的社会环境,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
首先,在现行教育体制和考试机制下,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是“凡进必考”,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来筛选。现今教育中应试教育成分还比较严重,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强烈地刺激着高中生稚嫩的心灵。在这些情况影响下,学校采取了一些违反高中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一方面,使高中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使高中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等。另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高中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其次,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部分教师盲目追求高中生的考试成绩,不注重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高中生存在的问题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让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扩大和加深。教师对高中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容易使高中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会造成高中生的心理压抑;严重的会使其产生攻击行为。许多研究表明,现今高中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而引发。这些由教师引发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师源性心理障碍”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此外,有些高中生涉世不深,缺少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师生关系紧张、高中生间产生误解与隔阂。
最后,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对高中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方面的建设都还在探索中,社会中还存在一些“假、丑、恶”等不和谐现象:一些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纷纷登台,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其中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趣和行为,所有这些现象给相对纯洁的高中生心灵造成了很大冲击,加重了高中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了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明确高中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后,应及时寻求有效的对策,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合理的引导。
2、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策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找到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高中生、家庭和学校。作为系统工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将各种原因统协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成功。
2.1改变观念,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是由于缺少健康的心理知识造成的。如果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就可防患于未然,减少高中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学校要积极向高中生普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高中生学会并掌握维持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高中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高中生的行为。因此,要针对高中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高中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高中生尚未出现问题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加以引导和疏导,培养高中生的积极心理素质,让高中生能够正确而客观的看待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有效加强自我调节。学校应该对心理咨询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对于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加以及时的咨询和纠正,消除对高中生的消极影响和干扰。
最后,加强理想教育,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高中生开阔视野、拓宽心胸,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义、有价值的大事上,把眼光从狭隘的个人圈子里解放出来,从而摆脱依赖性,真正走向独立。
2.2端正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改革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高中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使高中生全面发展,学有所成。与此同时,要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集体活动,让高中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
其次,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热爱高中生,改变过去用分数、是否听话等标准人为把高中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师要深入高中生,了解高中生,多跟高中生谈心,多跟高中生交朋友,多给高中生关心和理解。鼓励高中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家庭、社会共同编织高中生心理健康安全网
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编织高中生心理健康安全网。要预防与矫治高中生的心理障碍,必须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和谐的育人环境。
首先,高中生的不良心理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从家庭方面来讲,大部分父母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了解甚少。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要恰如其分,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等这些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帮助孩子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以免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其次,加强“家—校”的连接,构建“家—校”沟通的纽带。家庭是培养高中生健康情境、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孩子的心理问题,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本却在成年人身上。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使家长和学校保持有效的联系,学校将高中生的近期学习情况及时、科学、合理地通报家长,同时家长向学校交流高中生的表现和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搭建平台,让“家长—高中生—教师”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减少和消除因为沟通不畅而引起的误会、矛盾。此外,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集体活动,让高中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消除不良品行。
最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大众传媒、良莠难分的网络侵蚀有密切关系。由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阶段,很不稳固,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保护高中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会危害高中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净化社会空气,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高中生健康成长的环境,编织一个高中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3、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这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家庭、学校及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义农.高中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3]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原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26(2).
[4]崔伊薇.青少年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社会,1996,9(4).
[5]黄艳等.不同城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校医,1999,13(4).
[6]郭蕾等.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