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线上线下相统一的混合教学改革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新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学时代感和实效性的应有之义。当前,创新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首要解答“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突出育人效果的调查研究与构建完善的制度机制,为推动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向更广阔空间、更深层次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保障,则是未来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王;手段制胜
当前,信息网络化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先进的育人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教学环境。线上线下相统一的混合教学改革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如何对传统思政课线下教学予以“技术赋能”,利用现代科技的技术优势为当下思政课教学转型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推助传统思政课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转型,构建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时代感和实效性的应有之义。
1、当前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
线上线下相统一的混合教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化学习。2001年国外数字化学习进入低潮之后,国外学者考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起来,采取互联网远程在线教学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被誉为是“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随后,依托慕课载体,混合教学模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少实施传统网络教学的国内外院校顺势在课程准备和教学组织实施中日趋转向混合教学。受这一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的影响,国内高校思政课也纷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目前,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尚处于教学上的自发与自觉、教学资源建设上的固守与拓展、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上的守拙与创新、学生学习上的游离与认同的交融状态。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总体处于探索阶段。
无疑,慕课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和机遇,其势必深入推动高校思政课育人方式手段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创新演变,但慕课推行有导致思政课隐含意识形态风险、课程同质化及流于形式的风险,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有必要对该模式进行“冷思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必须克服“新技术恐惧论”和“新技术万能论”两种倾向,在高度融合上下功夫,既强调以“手段制胜”,又高度重视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须坚持“内容为王”,提升教学的学术品位,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创新求变。
高校思政课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性质和本质要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牢筑服务和报效祖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具有不同于一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除了考虑一般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外,还需达成意义、能力和情感维度的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作为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的最新探索与实践,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在内的多维重构。既要考虑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又要积极探索与实践如何利用在线课堂实现传统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理论、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等要素的耦合,在考虑实体课堂和在线教育功能发挥的同时,还应开展丰富多样的以体验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在思考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的过程中,线上线下相统一的混合教学模式不应忽视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教材逻辑体系转化为在线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是增强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应予以重点突破。
综上,为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到课率”“听课率”与“抬头率”,需要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核心,实现由教师的“供应者本位”向学生的“需求者本位”的范式转化,实现“教与学”“真理与价值”“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具体说来,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以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效果的实证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以课程育人实效的不断提升为落脚点。在综合考察课堂教学主渠道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关系、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基础上推进该模式的重构、改革与完善。
2、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思政课还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变化及其满足的不易。新时代,人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赖于思政课给予正确引导,使广大青年学生对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有正确、充分的科学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对执政党始终把满足人民需要作为己任的努力和奋斗的认同,增强他们对新的需要一定会在党的领导和努力下得到实现的信心。由此而论,作为国家性质的课程,坚持推进教学理念和思路、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效果就尤为重要。高校思政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要将其放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中探究它的理论架构,立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究它所遭遇的挑战,在攻克其挑战的基础上,重构该教学模式。
1.1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什么”。当下社会话语多元,价值多变,高校思政课只有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引导舆论,凝聚共识,才能为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新人营造有利的思想生态和智力支持。重构教学内容体系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就是面向大学生传播什么内容,解决如何打动人心的问题。思政课只有讲透理论,方能以理服人;只有体察学生痛点,教学才能有针对性。从学生关注关心的切身利益和情感需求出发,提供学生有需要、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既要着力抓住理论的重点与难点,又要根据学生的特定关切深度挖掘。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形成,其关注点、兴趣都是易变的。教师必须要敏锐发现社会的热点难点特别是痛点,同时,能主动设置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因此,首先要平视学生,看清学生的喜怒哀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换位,从学生的眼里看到困惑、不解与埋怨,迎着问题与期待,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对话,而非自说自话。
这意味着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一方面要建立各门课程的在线课程,解决线上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并与时俱进更新线上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线上教学内容体系与线下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机衔接,避免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的衔接难点在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生成线上学情,精准把握学生普遍存在的认知问题,进而增强线下教学对线上教学的针对性,发挥线下教学进一步释疑解惑的补充功能,使不同时空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能有机融为一体。
简而言之,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要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媒介生存”和“网络生存”的新常态,直面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及崇高理想信念所构成的挑战,秉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教学“内容为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解决思政课“教什么”的问题。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什么”应力求有思想、有温度、有功用、有综合影响力。
1.2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怎么教”。目前,高校思政课受困于新媒体所带来的技术冲击,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原住民”的学习需求,教育教学手段亟待创新发展,思政课亟待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怎么教”,就是用什么方式传播,解决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以移动互联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思想文化传播介质的改变,将教学内容搬到网上,实现“互联网+”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思政课的建设不应忽视视听媒体时代大学生以画面、形象来感知信息的新的认知特点与规律,应将复杂抽象的理论予以可视化。首先,传统课堂要改变授课信息的传播介质、传播渠道;其次,网络信息时代的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建立网课、开通课程微博、创办思政课微信公众号,而是要深刻体认新的传播介质对内容形态的重塑,并理解其对社会形态带来的巨大改变,持续建设与完善,使思政课成为关系传播网络中的活跃结点。
由此而论,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亟须一种横向视角的切换,以联系、动态的眼光系统分析思政课教育教学传统方法手段与新型媒介手段,考察新旧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以及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可能产生的演化及过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应以“手段制胜”,既要强调保持传统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的优势,又要积极运用在线学习、答疑、课堂实时互动等新方法,综合使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共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与实效性。
3、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进举措
3.1立足实施效果,推进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我国,教育信息化探索始于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NEC)。此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下,2013年北京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等发起建立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共享平台,联盟与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大规模在线共享课程,全国25个省市共72所高校参与。由复旦大学牵头建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是高校思政课最早建设的一门共享课程,该门课程已于2014年春季学期上线运行。此后,各高校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利用新媒体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思政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应当说,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现有网络课程资源更多强调的是“教”,对学生学习主体性体现不充分,自主性激发不足。“科学合理评价混合教学改革并采取有效的推进措施成为混合教学改革纵深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立足传播学理论从信息传播的终点——受众的特性、动机、需求及其接受机制出发,考察师生参与意识、动力诱因、自身能力、课堂文化传统学习空间、师生交互程度等因素对混合教学效果的影响,为推动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进一步全面展开提供客观依据,是创新思政课混合教学的必然要求。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提供智力支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回答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与路径事关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谁来教”,不仅要运用媒介化信息化时代的互联思维、整体思维,还离不开协同思维的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在教学示范、理论提升等方面因时因势开展培训工作,以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和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也要协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优秀师资的作用,返聘离退休思政课教师,加强岗前培训,建立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解决思政课教师相对紧张的问题。此外,通过建立党政领导人、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到大学讲思政课机制,整合思政课教师力量,发挥各界人才对思政课教学的协同育人功能亦是拓展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3.3创新激励与评价机制,保障混合教学模式持续优化与改进。解答如何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持续优化与改进的重要保障。任何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涉及立足当前,还关涉面向未来。如果说解决思政课“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实现“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燃眉之急,那么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则是深入持久推进“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时代课题的应有之义。
无疑,我们需要“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应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使优秀教师源源不断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使不适合承担思政课教学的教师退出该队伍,建立一支敢担当勇作为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持续优化与改进的重要保障。构建线上线下相统一、理论实践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将为学生乐学和学有所成提供重要保障和激励。
4、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面对的是媒介化全球化的时代语境,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实现与提升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回答思政课育人所面临的复杂的外部环境等。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构建理念上应秉持“内容为王+手段制胜”理念,实现由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和问题为中心转变,由单一教学手段运用向综合运用的视角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应力求打破原有课程教材体系,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两个转化”。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应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走向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为重点,强调实体课堂教学方法与在线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对线下课堂教学的“技术赋能”,实现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此外,还需要构建成熟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教学激励机制、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等,以推动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向更广阔的范围、更深入的程度发展。
参考文献:
[1][5][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3]汪勇.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引导作用[A]//唐昆雄,欧阳恩良,主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黄月,韩锡斌,程建钢.混合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与实施效果偏差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