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1/2 阅读数:266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沿袭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目标定位、教育内容、教师与学生关系、实施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梳理。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简介

1.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99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以来,以他和Csikszentmihalyi合著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数年间,美国乃至世界心理学界很快就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而且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心理学应该致力于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

1.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的积极的主观体验的研究,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的积极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以期寻找到一条使个体具备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包括研究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关注中职生心理的消极层面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20048)文件明确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但是,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到位,忽视了应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职能,在实践中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存在着片面化、医学化的错误倾向。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学生厌学、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适应不良、偏执等心理问题。沿袭传统的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为主,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片面理解为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成长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动和片面。在工作中只关注学生缺陷和问题的做法又通过消极暗示,对其他学生产生了负向激励,使多数没有心理问题的中职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面,部分学生甚至形成了关注自身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式。以心理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个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过分关注中职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偏离了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本应是学生成长中普遍性的问题,如人格发展、意志力培养、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的培养,等等,但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与其他层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的消极取向,教育模式定位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例如,日常的心理辅导、心理教育中经常使用心理测试的方法来鉴别学生心理健康与否。这种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着重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容易将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二者的关系对立起来。教育者将自己从学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分离出来,将自己放在了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位置上,而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以至于学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将心理这个中性词汇看成了贬义词,心理成为了心理不健康的代名词,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或者使学生认为自己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敬而远之,担心过多地接触会让同学误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于开展,陷入困境,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欠完善只关注于解决心理问题的消极心理学取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看成只包括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等内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似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与咨询者的工作,与其他教师和教育者无关,这必然使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受到限制,从而也难以建立更完善而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于达到预期的目标。

3以积极心理学指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深化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负面情绪和情感的减少,而且也是正面情绪和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而且也是积极因素较多。幸福感和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条标准中就有一条是“具有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应该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促进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认识的深化理解。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侧重于消极方面,而积极取向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则应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以及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更强调积极方面。因为从根本上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比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的目标更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的心理得到了发展,潜能得到了发挥,就能自然而然地避免心理问题和困扰的产生。对于正处于少年期或青年早期的中职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他们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的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长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其次,关注个体发展的潜力而不是问题更能达到避免问题产生的目的。因为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在学会适应社会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中职生难免会在适应学校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遇到失败和挫折,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积极的心理品质,内心力量不足,往往会陷入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平时能注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再加上及时的心理辅导,学生就能很快脱离困境,回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状态。

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中,由于对心理健康标准、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即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问题,就是没有心理疾病。这种理解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问题化取向,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模式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先摆出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探讨、阐述如何克服问题,并提出克服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这种内容的问题化取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变得消极和单薄。

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流畅与弹性等,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既可以是我们的积极思维活动,也可以是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可以是我们积极的习惯养成,也可以是我们积极人格的培养;既可以是我们积极的认知方式,也可以是我们积极的意志品质;既可以是我们个人的幸福获得,也可以是我们周围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的形成……这些内容既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带有普遍的社会性。只要我们努力去挖掘,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内容。

传统消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也认为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由于教育双方都固有的“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使这种平等关系的愿望落空,甚至使得二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变得对立起来。在这种对立关系中,心理咨询师充当的是教育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问题学生”。教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无非是想获得学生的信任,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以回到心理健康的平衡状态;学生也认为自己只能获得教师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而且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和感受等,为学生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在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中,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注意耐心倾听,抱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积极地影响学生,而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受学生积极的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而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而对教师施加影响。与此同时,对教师和学生每个个体自身而言,他们都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开发与认识的客体。因此,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促进两者共同的健康相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决于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取决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涵的理解。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比作动物与机器,精神分析心理学把人当作精神病人,认知心理学把人隐喻为信息加工系统。这些对人性的消极认识与假设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趋向单一与贫乏。传统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外乎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如个体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团体咨询等)、讲座等途径与方法,而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割裂开来,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游离于学校的主体工作之外,实效性难以保障。

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必将扩展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是重视教师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积极心理,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积极心理;二是努力与学校其他工作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不仅包括积极的教师,而且也包括积极的学生;三是努力烘托与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使生活于中的师生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充满希望,形成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渠道与各学科教育、相关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四是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保障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

[2]SeligmanMEP,Csiksi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

[3]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4]K·Angeleque·A,Steven·g·L·A.PreventativeModelofSchoolConsultation:IncorporatingPerspectivesfromPosi-tivePsychology[J].PsychologyintheSchools,2004,(41).

[5]钱兵,杨孟莲.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积极心理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7,(8).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