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对话德育:高职院校德育范式的创新与超越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0/30 阅读数:278

对话德育:高职院校德育范式的创新与超越

摘要:对话德育是对传统德育范式的超越。我国高职传统的德育教学存在德育目标“工具性”、德育主体“单一性”、德育内容“学科性“的问题。对话德育则更注重人本性、发展性和实践的德育价值。要提高对话德育成效,则必须将对话德育目标从“工具性”向“人本性”转变;将对话德育主体从教师单一主体向师生多元主体间性转变;将对话德育内容的选择从学科逻辑向生活世界转变;将对话德育场域的营建从知识场向情感场转变;将对话德育的路径依赖从单向对话向多元对话转变。

关键词:高职院校;对话德育;德育范式;德育主体

德育效能不高一直是人们诘难、质疑的重点,当然,也是德育工作者和科任教师致力于探索的重要课题。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对话德育逐渐走进了学者的视野,也成了德育教师行动研究的对象,因而,成了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新的德育范式。本文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存在问题,探讨对话德育在高职校实施的价值和策略。

1、对话德育的本质特征

著名教育家克林伯格曾经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

关于对话德育的定义,专家学者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基本含义比较一致。有学者认为,所谓对话德育是指师生双方在以主体间性关系共存的前提下,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通过言谈、倾听、理解和共享等方式所进行的,以促进师生双方视界融合、意义创生和德性提升为目标的一种德育交往活动。也有人认为,对话德育的本质是“我—你”型师生关系的内在凸显;人性关怀的自然流露;生活世界的本原呈现。

对话德育是德育理念的更新,更是对传统德育方式的重大超越,对话德育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对话德育是师生主体间性的彰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是拉康提出来的,其后学者们从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主体间性意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它不是主客体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在高职院校实施对话德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将德育过程中的学生确定为与教师平等的对话主体,而且,教师在对话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为前提。其次,对话德育是师生视界融合的过程。对话德育的终极目标是视界融合、创造意义、建构圆满的精神世界,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不只是提高学生的德育认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话德育的过程,促进学生德育情感的培育,尤其是强调在对话德育过程中,师生双方能够实现共同的精神成长,这是对话德育追求的至高德育目标和境界。

再次,对话德育是师生情感共振的过程。“共振”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两个振动体振动频率相同时振幅达到最大的状态。研究表明,德育过程不只是德育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开展积极的情感交流,并且产生了情感的共振和共鸣时,才能产生最大的德育效能。在对话德育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振和共鸣,从而使得学生在对话中获取道德知识,培养起道德情感。

2、对话德育的价值意蕴

对话德育之所以受到学者的关注,受到职业院校德育科任教师的推崇,正是因为其相对于传统德育而言,既是一种德育教学范式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以往德育教学的困境,还因为其有着许多显性的和内隐的德育功效。

2.1传统德育的尴尬困境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高校传统德育模式正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之中,工具化的德育目标、单向度的德育主体、知性化的德育内容、规训化的德育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德性的生成。

德育目标具有多重性,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既要体现社会本位,更要体现个体发展的需求。毫无疑问,德育要为经济发展和巩固、维护国家政治服务,培养高职生相应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更应着眼于高职生人格的修养和完善,促进他们对生命价值有深刻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但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更为注重德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性”目标,注重社会道德品质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对高职生作为一个生命体个性的发展以及生命的成长和未来的幸福生活的本体价值比较忽视。这种缺乏对德育主体关怀的教育往往就使得德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使高职生缺乏真正的道德体验,在教学中难以引起师生共鸣,学生自然也难以对道德理论知识和要求产生认同感,德育实效性大打折扣。也正因为在德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高校德育的原有价值和功能趋于弱化,使本应该充满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了毫无主观能动性,没有道德意义的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

2.2对话德育的价值彰显

对话德育作为高职院校积极实践的新的德育模式,由于其重新界定和重构了德育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使得师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也使得师生这对交往主体在自由和谐的对话情境中实现了视界融合,促进了师生共同的精神成长和道德发展。

教育是促进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展现和个性发展的过程。在当今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之所以强调要积极实施对话德育,正是因为对话德育以高职生是有尊严和情感的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未来职业世界的快乐以及人生的幸福作为其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正是在这种德育理念和教育范式下进行的德育,德育过程中师生自由、和谐的交往关系才得以确立,所以,对话德育体现了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基于对话德育的本真,要求德育必须向生活世界回归,也就是德育必须基于现实生活、面向职业世界、指向生活的幸福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所以,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体现社会规范要求,更要满足高职学生自身发展,尤其是生命绽放的需求。

德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就是要通过对传统德育存在问题的反思,创新德育模式。对话德育课堂正是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和课程特点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对话德育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相一致,也与当今社会倡导人本理念的时代精神相吻合;这种对话德育更深刻揭示了德育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无疑能够提高德育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形态。近年来,案例式、情景式等德育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而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能够真正解决学生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能够据此塑造崭新的师生关系,而对话德育模式的引入,将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3、高职院校对话德育的实施策略

3.1对话德育目标的升华:从“工具性”向“人本性”转变

从德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它是探寻个体生命价值以及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对话德育目标不能仅仅体现服务社会发展的工具性价值,更应体现个体人格的完善,促进个体生命价值的提升,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定基础。这种对话德育目标定位与当今倡导的以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以及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作为主体性德育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对话德育活动,也更有助于将道德知识外化为道德实践。

3.2对话德育主体的确立:从教师单一主体向师生多元主体间性转变

在对话德育中,对话能否顺畅、高效进行,师生双方的对话沟通能力是重要影响因素,而这其中作为主体一方教师的对话能力尤为关键。虽然对话没有特定的预设结果,也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使整个对话过程、对话效果依然是教师按照德育目标或者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准备的应然产物。而要实现这一预期对话成效,就要求德育教师着力提升自己的对话能力。对话德育能力是综合的,包括丰厚的德育理论基础、对话内容的加工能力、对话过程的引导和调控能力、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对话情景的创设能力、对对话中学生提出的新观点的判断能力,等等。

3.3对话德育内容的选择:从学科逻辑向生活世界转变

在现实的德育课程教学中,科任教师常常为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不感兴趣所困,这其中固然有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但是,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导致学生德育课昏昏欲睡,没有积极性的根本原因还是德育内容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缺乏与现实生活和职业世界的联系,或者德育内容与高职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致。然而,对话德育就是要建立起一种与学生生活、职业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生活和职业世界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感悟,提高道德认知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所以,要提高德育成效,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就必须实现从传统的学科逻辑向生活和职业世界的转变。

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性以及学生未来明确的职业指向性,就决定了其德育课程和其他专业课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因为它所遵循的是生活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这种生活包括现实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活等,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基于高职生的生活经验。但是,目前高职校的德育内容却呈现出“知性化”的倾向。这种知性化的德育内容由于脱离了高职生的生活,不够“接地气”,因而,一方面造成学生对教师课堂所讲授的德育内容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认同感。

对于高职生而言,在对话德育中,德育内容的选择还要充分关注他们未来将面临的职业世界的话题。一方面与道德相关的职业世界的话题是高职生踏上职业岗位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急于想了解的道德问题。学校的德育对话,有利于他们为未来进入职业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做准备,有利于缩短他们的职业适应期。

3.4对话德育场域的营建:从知识场向情感场转变

对话德育过程不只是师生道德认知的双边活动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交融的过程;而且,只有当师生双方产生道德情感共振共鸣时,才会产生更高的教育成效。德育过程是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师生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既是道德认识提高的过程,更是师生心灵碰撞和激荡的过程。因此,在对话德育过程中,如果缺乏情感的支持,则难以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德育效应。

所以,教师在对话德育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将德育课堂从以往的指向“知识世界”向“情感世界”转变,使对话德育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德熏陶和形成的过程;二是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只有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德育情感场,从而促进师生对话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学生对道德的深刻认知和认同;三是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德育对话中,要充分发扬对话民主,教师不要将自己看成是最高道德的拥有者、道德好坏的评判者,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允许不同道德觉悟者的存在。唯有如此,德育对话才能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11(3)16.

[2][5]张俭民,董泽芳.对话德育: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科学,2017(2)47.

[3]张婷.对话德育范式下的高校师生关系之理性审视与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6(5)53.

[4]龙献忠,钟和平.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对话德育及其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88.

[6]怀特海.教育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