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0/30 阅读数:21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摘要:随着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在不断地改善授课模式。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就是探究性阅读,这不仅符合新课改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当前模式下,需要对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根据其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我尝试着将“探究性学习”的教法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1、注重以读为本,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语文教育专家崔恋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并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究。例如一些学生在阅读了《故乡》后,认为杨二嫂并没有诬陷闰土,那灰堆里的十多个碗碟确系闰土所埋;有的同学在读完《孔乙己》之后,认为学生现在读书考大学跟那时考秀才、考举人不是一样的吗?当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后,我都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这样通过阅读发现了问题,进而探究性学习也就在其中了。

我们不用担心学生不会阅读或阅读理解不到位,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起点不是零,都是在母语环境中长大的,能够理解课文的大部分意义,更何况大部分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可以唤起学生种种不同的联想或回忆,引出各种不同的发现。学生的阅读空间是极其广阔的,我们只需要在阅读提问中设计出一些有一定的高度、难度和广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产生一种常学常新、欲罢不能的喜悦。

2、注重过程思辨,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验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时,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的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临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

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人读来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也体现了读者对作品理解的差异性。我们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美学角度、伦理学角度、人性的角度、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去探究文章内容的话,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审视作品,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那么,学生就会有独到的发现,感受、体味出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探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对作品的理解,而且通过思想情感的迁移,还会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3、注重自我感悟,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教材中所选范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从选材、立意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卓越的创作才华。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这些写作特点。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作者的语言特色,研究作者是如何利用长短句的合理搭配及整散句的适当结合,使文章充满画面美和韵律美的;阅读《诗经·关雎》《陋室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关雎》与《陋室铭》是如何运用赋、比、兴手法的;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特点……

当然,教无定法,在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因教材内容、学生、教师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注重文本辩论,在探究中学会阅读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四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呈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如一教师教完《落花生》一文,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两组,各自代表“苹果”、“花生”,然后提出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分为三次,第一次说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自己的不足,第三次谈当前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答辩精彩,气氛热烈。最终大家统一认识:人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对社会有用。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激活童真、回归自我、学做真人”的目的。

4、总结

总之,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阅读教学应当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探究性阅读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完善了人格,为语文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论语·述而》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0

[3]贺德厅,贺德才.《展开研究性学习必须辨明的几种关系》,《语文学习与研究》,20049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