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发展方向。通过仔细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其内涵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如出一辙。立足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小学教育阶段是一种基础性、成长性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科目,又是孩子们的母语启蒙教学,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他们未来的语言学习和应用有着奠基作用。本文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出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方法。
1、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新课标的要求,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其中语言建构与应用主要是为学生了解汉语的特征,并能够完成文字与内心表达的建构,是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总和。思维发展与提升则是要求学生掌握汉语的基本表达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阅读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在反思中提高自身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则是通过汉语言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标准。最后的文化理解和传递是要求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做好文化的学习和传递。总体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汉语从能力到价值观的一个综合标准。
2、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建构方式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这样的能力和习惯,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说,要从日常学习中不仅仅掌握知识点的认知和记忆,还有知识背后的核心素养的能力掌握,而对于老师来说,要从上而下,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重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建构方式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首先要明确我们教学的目标,要知道在语文学习中的各类知识都是我们为了语文学习的开展而选择的载体,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开展汉语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综合性、实践性知识以外,最重要的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载体的教案和范文,是为学生提供掌握语文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转化过程。其次,我们要重视小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感培养。因为语感是我们打开语言世界的高速公路,掌握了语感,对于我们体会语义和语境,自主建构语言提供了便捷的方式。最后则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在理念和行为的支持下,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领悟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通过教学实践和情境创设,将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升课堂效率
3.1围绕语言建构和运用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建构和应用的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语言的建构除了生字词的掌握以外,还有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围绕着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句子的基本句式学习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语言建构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这些知识的表层感知,从而进一步掌握核心素养。例如在小学二年级的《葡萄沟》这一篇课文中,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掌握通篇的十二个生字;二是理解茂密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三是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及维吾尔民族的热情好客。从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在内涵上和我们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从语言的建构开始,到词语背后的感情色彩,最后则是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时,围绕语言建构和运用,可以迅速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3.2以思维发展为基础,通过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载体就是各类文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需要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首先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情境和想要表达的主体思想情感,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思维方式。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记忆和背诵,重视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对于课文思想的理解,对于文本内容的联想。随着语文核心素养中要求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我们要教会学生一个是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另一个是阅读后的联想和讨论。师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解答了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拓展,培养了语文思维方式。同样的,语文思维方式也增强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3.3基于审美鉴赏素养,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语文审美鉴赏素养的培育,事实上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语文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美的影响和熏陶,进而实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尤其是在中国古诗词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诗词中的优美意境,通过实际的审美实践来锻炼学生欣赏和创造文学之美的能力。
3.4围绕文化传承,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是语言自身人文性的体现,从小学语文的课程价值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与教材内容的呼应,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例如端午节和中秋节,可以从节日的缘由、历代文人的作品、各种民俗活动等多方面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体系,增强语文的文化传承素养培育。
4、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单是提高课堂效率,更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应用提供帮助。教师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和目标放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创设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情境,实现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方.论“语文素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5
[2]徐碧良.小学语文中核心素养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