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农村初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与实践探索
摘要: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显示,中学生正处于生涯规划的成长期和探索期,初中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一个好的生涯规划,对学生一生都有积极影响。就目前农村初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而言,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农村初中生涯辅导师资短缺、农村家庭教育的显性缺位和隐性缺位较为突出、农村初中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教育部门应构建生涯规划网络教育平台;农村初中学校应主动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家校合作,为构建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涯规划教育;困境
生涯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型态。
生涯是一个人从青年期至老年期退休后所有的职位与角色的集合,包括除通常意义上的职业之外所有有薪酬和无薪酬的综合,以及所有与工作有关的角色。
简而言之,生涯不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且贯穿人的一生。生涯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生理特质、心理特质、家庭背景以及人生理想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展开的生命历程。
1、农村初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人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和角色的规划,包括为生涯设定目标并找出达成目标所需采取的步骤。
近年来,国家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各类学校也逐渐开展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国家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影响,生涯规划和高中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目前有关生涯规划的研究大多聚焦在高中阶段。初中阶段,特别是对农村初中的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相较于城市初中,农村初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厌学等问题。有数据显示,农村初中的升学率远低于城市初中。具体表现为,每年中考之后,农村初中的一部分学生会升入高中继续学习,一部分学生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会辍学,而这种现象在城市初中较为少见。对初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是让初中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各类职业,并且认识学校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2、农村初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笔者认为农村初中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以下三个共性问题。
2.1农村初中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师短缺
生涯规划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背景,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生涯规划教育。
但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仍以学科本位为主,特别是初中教育,学校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几乎完全脱节。此外,农村初中学校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已出现短缺的现象,生涯规划辅导教师更是奇缺,导致学校有心无力,很难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2.2农村家庭教育的显性缺位和隐性缺位较为突出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持续增多。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务工,在孩子的成长中缺位,“隔代教育”“亲戚代养”的状况十分普遍。大量调查报告显示,由于路途遥远、工作繁忙等客观原因,父母外出务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很少沟通、很难与孩子交心。留守儿童在长期缺乏亲情的环境下,容易封闭自我,出现自卑孤僻、情感冷漠、冲动易怒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是家庭教育显性缺位的表现。笔者通过访谈大量学生发现,非留守农村初中生的父母因为学历普遍较低、忙于生计,所以很少和孩子交流。非留守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具体表现为,这类学生的父母最关心学生能不能考上高中,能考上什么高中或者职业学校等,对学生的理想、兴趣、爱好等方面则很少关心。这说明他们不了解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学生未来的生涯规划则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是家庭教育隐性缺位的表现。
2.3农村初中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对自我了解不清晰,对社会职业了解也不全面。具体表现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有什么兴趣特长,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职业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笔者通过访谈大量农村初中学生发现,接受访谈的大部分学生对理想职业的期许仅仅是“事少、钱多、离家近”,这说明他们不仅没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也极其缺乏行动动力。与此同时,接受访谈的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和父母亲友。因为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他们难以从信息庞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媒体上学习到正面的、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与此同时,父母亲友掌握的资源又极其有限,很难帮学生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
3、农村初中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究
在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帮助下,初中生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且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3.1教育部门应构建生涯规划网络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农村初中生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学习渠道。教育部门可以建立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网站,为农村初中生提供便利且高效的教育资源。农村初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涯规划网络教育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了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足。
3.2主动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构建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完善农村初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学校必须具备专业的师资队伍。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解决农村初中专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农村初中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第一,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培养具有青少年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的兼职教师,来充实学校的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第二,学校派遣部分教师定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班,帮教师掌握基本的生涯规划课的理论和指导方法;第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
3.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农村初中生的职业体验感
舒伯认为,15~24岁的青少年对社会事物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农村初中学校可以大力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等课程,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参加职业体验活动。农村初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发展和声誉较好的企业、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工厂各个部门和生产线的运作情况。学生可以和企业员工面对面地交流,了解这个岗位需要具备哪方面的技能和具体的工作状况。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高校,让学生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政策,以及各个专业的就业状况和发展前景,并与大学生深入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农村初中生能够观察一项工作的具体运作程序,现场聆听职场人士的感受,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取大学生分享的信息。这样的亲身体验,能够触动学生,并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3.4推动家校合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最容易了解孩子的个性、兴趣、特长。同时,父母作为社会人,对职业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和感受,父母可以通过自身经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建立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的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让家长逐渐认识到生涯规划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转变观念,不能把孩子当作考试的机器,或者改变自己乃至家族命运的工具。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2]章志图.加强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