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对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的思考
摘要:普通高中的教育定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教育思想的演进等多种因素相关联。我们在思考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时,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教育定位;高中教育发展;影响因素
普通高中教育定位是高中教育发展必须认清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其决定着整个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自1922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诞生以来,有关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就一直受到教育政策制定者、学者、实践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似乎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其实不然。一方面,教育学术界、实践界乃至民间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息过;另一方面,普通高中学校实际的教育定位往往与官方文件的规定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在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的“应然”选择和“实然”诉求之间似乎总存在着差距。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恰恰表明普通高中教育定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受社会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在思考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因为它们是确定高中教育定位的依据。具体而言,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回溯高中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主要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教育思想的演进相关联。
1、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关联
思考普通高中教育定位时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需求,既要考虑学生的共同需求,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要进入未来的社会生活,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的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是学生的共同需求。虽然初等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生存所必备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但它只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小成”阶段,不是完成阶段。而作为初等教育延续的高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完成阶段,是公民基本素养形成和夯实的阶段,它承担着为所有学生提供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共有元素的任务,需要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共同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发生改变。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就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公民责任和自我导向等成了学生必备的生命底色。高中学生未来要在21世纪的社会中生活,就必须具备这些“21世纪的关键技能”,这是学生的共同需求,高中教育必须予以关注。如此看来,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它需要为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提供基本文化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因此,高中教育定位应该突出其基础性质,高中教育要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从国际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都强调加强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证每个学生成功地达到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保障高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教育时段;三是加强基础性课程的内容。
普通高中教育除了要满足学生的共同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4]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其个性。为此,高中应该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以便学生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高中是学生面临的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是社会人才分流的第一道闸门,是学生决定自己今后不同生活道路的关键期。学生在高中阶段面临着重大的人生选择,有的选择升学,有的选择就业。面对学生的不同选择,高中既要进行传统的为升学作准备的学术教育,也要提供适当的职业性课程,为学生的就业作好准备。法国国民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为了21世纪的高中》中就明确指出:“高中是多样化的阶段,追求升学和就业并重;高中要让学生能够对升学或就业进行选择,提高所有学生的教育水平。”英国“课程2000”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职业课程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只像初等教育阶段那样单纯地强调共同的基础,而是必须尊重在身心发展方面已经越来越分化的高中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未来取向的多样性,并为他们的多样性选择作好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也应包括选择性和预备性。
由此可见,面对学生发展的共同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的基础,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又是有选择的教育和预备教育。如果仅仅将高中教育定位为“基础教育”,显然不足以概括其性质,选择性和预备性也是高中教育定位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应该在高中教育的多种不同性质中寻找恰当的平衡,尽可能比较全面地、有侧重地对高中教育进行定位。
2、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关联
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不但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关联,而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高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为高中教育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一般劳动力知识文化程度的要求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教育的形态。
当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知识文化程度和水平要求不高时,高中教育主要是为少数人升学作准备的大学预备教育;当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知识文化程度和水平要求提高,高中毕业成为社会就业的基本学历时,高中教育不但要实施以升学为目的的学术教育,还要进行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使高中学生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的职业技能。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有限且质量要求不高,最初设立于文法中学和公学中的第六学级(相当于高中)恪守大学预科性质的传统,提供学术教育,以培养社会精英、让学生升入大学继续深造,价值取向单一。在工业革命期间,虽然随着各类工厂的增加,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工人多半只要达到低年级的文化水平即可。此时,高中毕业生多升入大学,高中教育依旧是单纯的精英化大学预科教育。而科技革命后,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明显提升,需要越来越多具备更高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于是,进入高中的学生人数增多,高中教育逐渐被定位为主施升学为目的的学术教育、兼施职业技术教育和生计教育的多职能教育机构。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在350至800亿美元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650至1000美元之间,这时德国的完全中学是为少数上层家庭子女升入大学作准备的尖子学校。
有学者认为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社会发展状况下,普通高中实行精英教育是恰当的。到了1970年以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3520亿欧元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770欧元以上。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当时德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预测,社会对具有高度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需求将大幅增加,这就意味着高中毕业生的人数需要增加,普通高中逐渐成了大众教育机构,它除了要为学生的升学作准备,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能胜任未来工作的能力。
如果对高中教育的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即使官方政策作出明确规定,在实践中也难以得到真正落实。民国时期的中国,随着从旧制封建社会进入新制民主社会,人们想要改变旧制教育以培养“新国民”,将中学校(高中)的性质拟定为“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就当时中学校设立的旨趣而言,一为高等专门学校之预备,二以养成各级社会之中坚。二者虽属并列,然就教育本体而言,尤以养成社会之中坚为中学校教育之要旨。但实际情况是“吾国中学校之教育往往适得其反,而汲汲以预备高等专门之选为重”。黄炎培经过考察后发现:“初等小学毕业,舍升高小无他路,高小毕业,舍升中学无他路,等而上之,莫不如此,而以中学为最甚。”究其原因,主要是虽然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需要一批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而中学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场所,但是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社会对这些人才的需求又非常有限,许多毕业生无法就业,唯有升学。面对中学难以实施普通教育的现实,有人提出中学性质有变更的必要,中学教育的性质应改为“为人材教育之预备,并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即将中学定位为预备升学阶段。
总之,我们应该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思考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需要大量具备更高知识文化水平和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然而,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一直只致力于“升学”,而忽视了对劳动力的培养;只关注学术类课程,而忽视职业类课程。这种单一的“升学”定位致使我国劳动力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高中教育顺应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可见,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多样化的统一,每所学校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
3、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相关联
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会带动高中教育的发展,促使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直接影响着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而升学率的高低也必然会对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因此,思考有关普通高中定位问题时,必须对一定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作具体的考察和分析。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可以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来衡量,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据此把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50%的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的为普及教育阶段。许多学者借用马丁·特罗的这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高中教育的发展规模,依据一个国家的高中入学人口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将高中教育的发展也划分为精英教育(15%以内)、大众教育(大约在15%到50%之间)和普及教育(大于50%)三个阶段。在考察高中教育定位时,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当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很低(15%以下),高中教育的入学率(15%以下)也很低时,高中教育倾向于精英型的预备性教育。当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很低,高中教育的入学率相对较高(15%以上)时,意味着多数高中毕业生将走进社会和职场,高中教育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兼顾升学和就业的普通教育。当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大众化水平(15%以上),高中教育的入学率也较高时,根据马丁·特罗的观点,高中教育应转向大众化的预备性教育,即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主要功能转变为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但这种转向似乎并未发生。实际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以上甚至是超过50%后,并没有将高中教育定位为大学预科教育。美国在1997年明确指出“中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为他们将来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继续学习和富有贡献地就业作好准备”。芬兰在1998年规定“高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之成为良好的、平衡发展的和文明的个人与社会成员,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工作生活、个人兴趣及多方面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就一直将高中定位于“处在义务教育之后,处在初级中学之上的广泛实施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中等教育机构,是国民教育的完成阶段”。并且,这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在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中都要求加强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因为不管高中学生获得怎样的出路,若要出色地适应各种未来生活,都需要优良的素质准备,而这取决于他们在高中阶段受到的基础教育水平。可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是应该定位为大学预科教育还是应该定位为为学生的“升学、就业和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的基础教育还有待商榷。
4、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与教育思想的演进相关联
每一阶段教育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教育思想的影响,高中阶段教育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高中教育产生重大作用的两大教育思想是教育民主化和终身教育,这两大教育思想影响着我们对高中教育定位的认识。
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二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高中教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育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高中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性质,它只面向少数上层阶级的子女,主要提供学术性课程以满足少数人的升学需求。在教育民主化思想的推动下,高中教育逐渐面向社会大众,在实施学术性教育的同时还兼顾职业性教育,以满足大众化的教育需求。正如日本在1991年发表的《关于应对新时代的教育诸制度的改革》中指出的那样:“今日的高级中学已经不是像从前那样只有一部分被选拔出来的人就学的中等教育机构,而是受完义务教育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就学的国民性教育机构”。美国学者伍德·威尔逊在2001年发表的题为《高中高年级学生年—国家的使命》的报告中也写道:“中学后教育在农业文明时代,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黄粱一梦;在工业文明时代,只是少数人的天赋特权;到了太空时代,对许多人都很平常;而在今天,对任何人都成为常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曾指出:“在过去,中等教育主要是作为面向高等教育的转折阶段而服务于精英阶层的;今天则相反,绝大多数学生进入作为终身学习的中等教育则是成功的就业和生活的条件,中等水平的教育是最后面向所有人的教育阶段。”可见,在教育日益民主化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应是大众教育,即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当前世界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使命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意味着教育民主化在21世纪的高中不仅要得到进一步体现,而且具有了新的内涵:使社会经济处境不利的群体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现;不仅从数量上,而且要从质量上考虑教育民主,使高中教育达到卓越。因此,我们在考虑高中教育定位时,要遵循教育民主化的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提出的“全民终身教育”思想将人的发展看成是教育的核心,特别强调发展教育不能只限于满足经济建设和升学需要等外在工具价值,更是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满足个体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一思想为我们思考普通高中教育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人们开始认识到以往更多的是从“社会本位”的视角来看待高中教育,注重其社会功能和工具价值,但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育人。很多学者认为高中教育除完成其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功能外,其最终应追求的内在价值在于谋求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由此,当前许多国家的高中教育都力求为学生的继续教育做准备、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以及培育完全人格的人。2001年小布什总统发表的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专门指出:“每一位学生在12年级毕业时,都要为大学的学习、富有产出的就业和今后有意义的生活做好准备”。英国在2003年高中课程改革发布的《14-19岁:机会与卓越》白皮书中,明确阐明高中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是“让所有学生为未来的生活,为随后的教育、终生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普通高中教育的内在“育人”价值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价值。所以,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要体现其“教育性”,即真正考虑人的发展,从而使升学、就业和育人三者达至统一和融合。
普通高中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形态,它受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具有基础性、大众性、预备性、选择性和教育性等多种性质。在确定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时,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以在多种性质中找到恰当的平衡,并使之相互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的今天,我们对普通高中教育进行定位的目的是为其发展提供一个总体的方向,而不是要求每所学校都按照统一的定位去发展。每所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办出特色,在发展中“成为最好的自己”。“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当前和未来世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霍益萍.高中:基础+选择———也谈高中教育的定位与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2-03-09.
[2]徐爱杰.论我国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李其龙,张德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廖军和,李志勇.从精英到大众: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1,(2).
[5]卢立涛.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功能[J].外国教育研究,2007,(4).
[6]王凯.英国普通高中课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3).
[7]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486,551.
[8]汤化龙.教育总长关于中学教育之谈[J].教育杂志,1914,6,(8).
[9]黄炎培.考察本国教育笔记[J].教育杂志,1915,7,(5).
[10]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中等教育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