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探析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0/7 阅读数:261

初等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探析

摘要凝练并打造专业特色是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必然选择。初等教育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理念、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特色上。其建设可以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切实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加强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初等教育专业;专业特色;建设策略

所谓专业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而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具有独特价值的专业品质,是该专业独有并获得公认的精神风貌,是其他专业所不具备也无法具备的优势。专业特色是一个多维结构的统一体,体现在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并最终通过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来体现。凝练并打造专业特色是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必然选择。

初等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兴专业,凸显专业特色,使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和价值。以特色显示活力,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是初等教育专业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1、初等教育专业特色分析

1.1专业建设理念的特色

专业建设理念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从国际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基础师资的学历程度逐步提升,小学教师的培养迟早要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这是当代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初等教育专业建设要继承中等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坚持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用大学文化融合中师文化的精髓,走继承、超越、发展之路;同时,要面向小学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适应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初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理念。

1.2专业定位的特色

初等教育专业“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大学”,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定性在教育”是指初等教育专业属于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应当充分体现其师范性和实践性。“所谓师范性一般是指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是教师的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在教师教育的各种活动中的集中反映,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特殊性所在。”“所谓实践性是指该专业以培养学生的从教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取向,即便是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也应服务于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之间,“怎么教”更重要,它属于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是初等教育专业的突出优势,是构成其专业特色的重要因素。“定向在小学”是指初等教育专业在保证师范性这一教师教育共性特点的基础上,还必须充分彰显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即初等教育专业的个性。要面向小学,为小学教育服务。由于小学教育本身更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启蒙性的特点,要求小学师资必须具有全面的素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的形势下,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因此,初等教育专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定格在专科或本科”是指要提高小学师资的学历规格和学术层次,初等教育专业要达到大学教育的标准。

1.3培养目标的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特色的凝练应建立在对小学教师特质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对小学教师的特质进行了归纳:在人格上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养成思维模式的半童性,具有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由此可见,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培养研究型教师。

1.4培养模式的特色

培养模式就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运作模式。基于对初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我们对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如下概括:“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教学做合一”。

“综合培养”是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协调发展的综合化。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还要求学生知识面广博,文化底蕴宽厚,并有较强的艺术修养、人文修养和科学精神,从而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发展对高素质师资的迫切要求。“学有专长”是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的专业与兴趣确定一个专长学科方向。学有专长,才能真正高站位、低起点地从事小学教育,才能实现高站位下的小学学科教学,才能有足够的研究能力,成为未来小学教育中某门学科的带头人。“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全程实践的机会,切实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智慧。拥有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不可替代性的主要体现,是教师合理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的需要。教育实践表明,新教师在最初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大多数可以归纳为实践智慧的欠缺。所以,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模式,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智慧,可以缩短入职适应期,为其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全程实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具备研究和反思的能力。

1.5课程设置的特色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保证。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

“师范性”是指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突出小学教育的特点,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综合性”是指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立足于现实对师范生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需要,坚持综合性教育与单科性教育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实践性”是指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同时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从教实践能力的提高,遵循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使学生既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备良好的从教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内化知识,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2、初等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策略思考

2.1加强初等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初等教育专业多由原来的中师“升格”而来,因此,师资队伍主体仍是原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资。面对“升格”,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大学层次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仍沿袭原来的教学传统,没有真正体现“升格”后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高等教育师资重视理论、强调科研的评价方式和要培养师范生研究能力的新要求,感到难以应对,甚至放弃自己的专业提升。因此,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初等教育师资队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加强初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

加强学习,顺应发展。初等教育师资队伍不能妄自菲薄,要珍惜自身在中等师范学校积累的宝贵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同时,要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大学层次初等教育专业的特性,密切关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不仅要提升学历、提高学术水平,而且要成为与小学教育“零距离”的小学教育专家。

做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专业发展必然是教师自我导向、自主驱动的结果,因而需要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环境、个人的专业需求和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发展的自我设计、自我规划,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个蓝图,即专业发展规划。它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引导和监控,也能为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提供参照。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分析:全面充分地认识自己;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目标确立:形成远景;策略拟订:设计行动方案。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订需要遵循一定的策略要求: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进行持续的反思和动态的规划;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

与小学密切合作,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加强与小学的合作,建立初等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初等教育专业教师要走出大学校门,深入到小学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以其专业背景为基础审视研究小学教育问题,明确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可以与小学合作,搞课题研究,促进初等教育专业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同发展。另外,还可根据初等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教师做专业兼职教师,承担某些共建课程的教学内容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2.2优化课程结构

教师教育具有“双专业性”,既是学科专业教育,又是教育专业教育。从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来看,教育专业教育应该是教师教育专业性的支撑点和立足点,是教师教育专业性的根本标志。因为“从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教育是伴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成熟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的发展是教师教育作为专业教育成长起来的必要条件,它构成了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体现。”

因此,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就应该是一般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足鼎立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应提高一直以来被弱化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并切实提高其教学质量。

2.3切实推进教学改革

切实进行教学改革,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核心。首先,要加强教学的示范性,教师要使教学贴近小学教育实际,避免讲授书本化、教条化,增强实践指导的实效性。要有意识地通过自身教学的示范给学生提供可以模仿和借鉴的经验,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教学。其次,引进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专业对话,能实现多种视界的汇聚和融合,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产生新思想。再次,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质疑问难、探索创新,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自主、不迷信权威等“反思性人格”,树立反思批判意识,进而建构反思批判能力。

2.4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体现其专业性的重要标志。加强学生教育实践智慧的培养,除切实进行教学改革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设置教育实践课程,并保证其在课程结构中的合理比重。第二,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实践智慧只能通过本人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经验中去感悟、建构和创造而获得。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见习、模拟教学和教育实习等获得实际“田野经验”的现场和实践的机会。

2.5加强初等教育专业文化建设

初等教育专业文化建设就是要营造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为小学教师、磨练专业素质的独特文化氛围,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理想、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能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增强追求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内驱力,促使他们自觉地磨练从教技能,提升从教能力。

初等教育专业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大学文化之中,“因为大学文化注重知识创新、学术自由,注重培养人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这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小学教师的沃土。植根于大学文化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注重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教育科学研究、学术追求,而不沉溺于单纯的教学技能训练、追求眼前成绩与功利性目标之中;面对现实中的问题,不是等待给予、无所适从或无能为力,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关注时代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注重培育小学教师自我的高期望值,帮助他们提高文化修养,提升思维深度、积极追求优秀与卓越的品质。”

初等教育专业文化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在教学楼走廊悬挂中外教育家的画像和简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装饰品,既美化了环境,又营造了浓厚的专业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三笔字比赛、简笔画比赛、辩论大赛、读书节、说课比赛、模拟教学比赛等,举办名师报告会,教师节师生同台联欢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情感,树立从教理想,提升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2]施茂枝,等.“四性”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建构[J].集美大学学报,2010(1)

[3]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

[4]赵昌木.教师成长: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及发展[J].教育研究,2004(5)

[5]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意义内容策略[J].中小学教育,2006(8)

[6]唐玉光.试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2(7)

[7]刘慧.关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