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互联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摘要: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发展为载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依托其高效、快捷的传播方式冲击着初中生语文的教学生态。文章首先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环境;其次分析了互联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对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及对此背景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教学生态;中学语文教学
现代教学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微课、移动课堂、在线教育等迅速发展了起来,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方式以及思维意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视频、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网络教学软件等网络教学媒介的产生创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渠道。中学生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伴随着中学生身体以及心理成长过程中对中学生身心培养与思想、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教育。探讨互联网发展对中学生语文教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教学环境分析
2017年1月22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其中学生群体网民占比最高,占比网民总数的25%。特别的在学历结构中又以中学生群体的网民数最多,占比37.3%.在在线教育领域,2016年网民规模同比增长18.8%;手机在线教育课程网民规模更是同比增长84.8%,且中小学教育用户使用率最高。数据同时显示家长的付费意愿与参与程度较强,在线教育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的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例如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按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课件,利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可以大量节约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为学生量体裁衣制作的课件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达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能力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等等。综上,互联网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有力有效的科技手段支撑;同时也营造了中学生语文教学的全新生态环境。
2、互联网对传统教学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互联网海量的信息承载能力、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使得教育资源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随着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也大幅降低。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资料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站发布;学生作业可以通过“网”等布置,对作业可以通过“网”批改、通过“网”评价,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交流。传统的初中生语文教学在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2.1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中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以语文课本为载体,“听说读写”均以依托课本的应试表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发展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教育更是顺应发展潮流走向素质教育。在整个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标准中,培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加快建设学生素质教育已经纳入重要课题。互联网的产生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不再只着眼于知识学习的应试教育,刺激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综合能力。互联网带来的冲击还体现在价值观的影响,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课本课内学习的重要性,还应当把除课堂以外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纳入到教育的范围,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中学生接受的领域范围很广,因此课外的学习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巨大。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宏观的价值观的领导之下,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跟范围,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在培养中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基础上学好语文。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语文教育关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启发的能力。并由此细化为培养高尚品德、锻造坚强意志、培养创造力及表达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培养自学能力及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宣传优秀文化、奠定创新教育基础等各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互联网的互通性质便捷了教师在教育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互联网的资源全面性提供了对发展素质教育的资源获取多元渠道。
2.2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中的教师主导型教育向学生主动型转变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三尺讲台,一老师,一尺,一笔,一黑板便构成了以教师主导学习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形成了一种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顶接受的局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实现了由教育3.0的时代向4.0的时代的转变,在传统的第一代教育中主要是以书本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逐渐升级到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到第三代以辅导和案例等形式的教育,目前教育的4.0时代才开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核心。教育4.0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的形式。互联网让师生之间的互动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学生通过互联网其获得的知识更为丰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他们自身学习的需求与追求的价值。同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学生应当主动构建知识内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的知识互动体验、多元化获取提供了可能,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培养主动参与、合作、对话、交流等的学习方式。
2.3传统初中语文的教学理念中的规范式、封闭式、问答式的教学范式向弹性的、开放性的、交流性的教学范式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中,语文的知识内容是规范的、封闭的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模式是问答的形式;内容的限制导致规范、空间的限制导致封闭、思维的限制导致问答式的交流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更加注重互动的交流性、传授语文知识的弹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工具根据课本来设计、处理课文及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的形象在新的教学理念中将重新扮演。传统的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纪律的规范者,而现在在新时期的网络背景下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方位素质培养、进一步让学生主动参与、督促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进而激发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互联网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更加注重营造弹性学习、相互交流、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学生则积极主动地获取、思考与讨论,实现互动促进,形成弹性的、开放性的、交流性的教学学习环境。
3、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趋势及具体措施分析
3.1发展语文创新教育与语文信息化教育为主流模式
毋庸置疑,互联网已经深入影响着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逐渐转变,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发展语文创新教育将成为未来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通过实现互联网与课堂相结合的联合教学,创新引导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培育全方位高素质、积极主动、互动型人才。创新型的语文教学同样也需要注重创新理念、创新手段与创新方法的结合。与时俱进将语文的知识融入生活倡导学生将语文的知识从生活中提炼,从而深度发掘语文的内涵与外延知识,培育学生的学习创新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此外,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性质,拓展多渠道创新学习模式,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学习,结合个性化学生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思维,以创新促进中学语文的教学。语文信息化是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另一发展模式。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初中语文涵盖的是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的实践应用内容,初中语文教学应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的强大信息储备功能,应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构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全方位传播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相互合作探讨交流的信息化语文学习的方式,实现语文学习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交流讨论信息化等全方位教学体系的信息化发展。
3.2联合互联网进行初中语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网络的发展可以作为教学的工具、资源以及营造教学的环境。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的具体建设,主要结合语文的教学特点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展开。阅读能力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课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参阅相关文章的阅读、拓宽阅读视野、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思索、总结从而培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教育方面,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平常接触的社会阅历少、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然而借助互联网平台,能给中学生提供相应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正确的引导初中生在信息收集能力、内涵理解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语文的知识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表达的过程,有些学生在学习后往往羞于表达。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个公共语言交流平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线上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鉴赏及交流方面,一方面,互联网提供鉴赏的平台,即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文学创造作品借助网络平台发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平台学会利用老师课堂的鉴赏知识评价鉴赏。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提供交流的载体,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互动交流,从而培养中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稻惠.初中语文新教材的学习体会与编写建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2]朱科.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及策略[J].读写杂志,2011(6).
[3]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