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初中社会教育与学生素质的研究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9/15 阅读数:211

初中社会教育与学生素质的研究

摘要初中社会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养成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增强是非观、分析判断社会中一些事物好与坏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本文围绕社会课程如何改进社会教学、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率等问题上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社会;教学;课程

初中的社会教育课程主要是教育学生关于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相对如今全面发展的初中教育来说,社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课程。以下是有关初中社会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分析。

1社会教学以国家为教育题材,促进学生爱国之情

在初中一年级的教材里面就介绍了中国当今的国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到自己身在的国家经历过的事情,同时知道国家的土地资源。这些社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客观地认识到中国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内在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思想上萌芽出一股保家卫国的使命感,进而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加深。

在中国人口与资源方面,社会课程也会向学生介绍中国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培养、资源的保护等问题所做出的对策。例如,在初中一年级社会课本里面就有提及我国人口资源方面的国情以及国家对这些事实的反应,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国家的需要与自己的个人价值,确立一个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社会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判断力

俗话云:“白璧微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此,无论是做事还是谋事,我们必须怀着一个公平清晰的心态去对待。但是辨认是非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还需要后天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具有为人处世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是非常必要的。在初中社会的教材里面就包含了很多培养学生判断力的教学题材。

3社会教学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空间思维的生成

美丽的景色能陶冶身心、净化心智。美学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范畴之一,初中社会课程里面也在这点上作出了切实的考虑。在课文里面它向学生介绍中国的自然风景,把各地的景色制作成比较有实感的美图,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观。不仅如此,在初中社会教材里面还包含了关于气候、水量、经济等等的图表,既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大自然事物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全能性是我国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概念已经深受教育人士的认同和支持。但就现在的教育形势而言,很多的学校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总是偏向“应试教育”,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不是那么关注,阻碍了我国的社会基础教学的发展。

4社会课程教学改进面临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国实行初中社会课程教学改进,面临以下问题:

4.1消除历史科目与地理科目的重复性、时间不呼应的缺点

社会科目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必须体现这个科目本身的特色。这样才可以突出社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点。因此,我们如果要提升社会课程的优越性,就一定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社会的博大精深。要消除历史科目与地理科目内容重复的缺点,创建一个具有社会特色的初中社会课程。

4.2社会课程改进的计划与实际应用的效果不一

社会课程的改进,要以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素质教育为目的,同时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前提。由此需要构建一套有效发挥课程特有功能的教学方案,构建容易让学生适应学习的社会课程教学体系。这种改进与目前的教育研究现状、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等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导致目标和实际有着很大的差距。

4.3社会综合的内容散乱,部分内容与初中教育阶段不接轨

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很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否涉及的东西越广、越深,教学的效果就越好?这是我们在社会课程实践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例如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性、教师的可行性、学生的消化程度等。所以课程的改进需要考虑综合到什么程度。部分内容与初中教育阶段不接轨,有些初中社会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其他科目已经学过的,有些知识是初中阶段未提及的,这样就会形成学生无法理解的尴尬局面,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增加难度。

5初中社会课程改进注意要点

参考各地的社会课程教学资料,初中社会课程有三个改进要点需要我们留意:(1)新的社会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包括学习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着重人生观、价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2)要正确地对待历史科目与地理科目之间的关系、历史科目与社会科目之间关系。通过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明确社会课程的综合范围,便于我们在教学上的研究。(3)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学生个体社会化”为主的教学课程。因此,社会教学和社会实践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本真。社会课程的开设应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表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社会性问题,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实践空间。所以,社会课程应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

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三的社会教育,我们面临着许多压力与困难。怎么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成绩,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是所有中学教师关注的问题。不管怎么样,社会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配合,还有社会规律的总结。我们要注意社会的方方面面,切实地为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课堂表现,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1)善于利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路。教师使用生动的语言教学,一来可以使一些历史情景得到再现,如叙述旧中国的困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营造课堂中的历史气氛以及教师的讲课语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增加课程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兴趣。(2)利用显而易见的教具来辅助教学。显而易见的教具可以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如利用图片、模型、音效等教具,只要利用适当都可以起到刺激学生积极性的效果,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学生有效掌握初中社会课堂的知识。(3)在社会教学上可以做个内容的延伸。

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是枯燥无趣的,适量地插入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课外知识,加入一些本地乡土人情,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向学生介绍全国各地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扩充初中社会课程的全能性,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祖国各地的美丽风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了解到本国的名胜古迹;在教学生《人口与资源》时,教师可以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如在资源方面,我们就可以利用中国的耕地与人口的比例与国外的状况作对比,使学生从中知道中国“地少人多”的困境。相对中学生来说,社会科目中出现的名词很多是半知不解的。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多在一些专属名词上给予学生细心地讲解,如计划生育、南水北调、人口素质等。

6、总结

综合上面所提及的内容,且参考各地素质教育的案例后,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问题上,初中社会课程的教学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一个社会课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与时俱进,为中国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远.“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的八年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1).

[2]田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李红.试谈师专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绥化师专学报,2002(3).

[3]颜苏勤.加强情感教学提高学生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