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反思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9/1 阅读数:277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反思

摘要: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在对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做出属己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可能的危害。因此,人们对它的世俗迷信应当予以全面的消解。具体而言,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危害源自于其对自身本然立场的背离,转而为了功利的诉求而与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学术体制进行合作等。故而,诉诸非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与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两方面的改革举措无疑有利于避免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危害。对于非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而言,须深化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及保障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对于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而言,则须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道德意识及构建教育科学研究的全面约束机制。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真理;功利

赫尔巴特说: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可能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 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那么情况可能要好得多。

对于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构想是这样的。即先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人进行最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作为受教育者的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依此形象展开教育。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这一构想本身及其程序虽有缺陷,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已极富科学性特征了。而反思赫尔巴特的人生经历,他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几乎完全生发于其自身对科学研究的热忱,是自成目的的一种人生追求。如赫尔巴特在做家庭教师时,就开始对教育表现出巨大的兴趣,从而一生追求 “在一切事实面前弄清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为什么能成为人、怎样做才能成为人”等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全面的发展,西方进入工业文明并以自身为核心建立了全新的世界体系。而正是借助这一体系,其文明成果向全世界扩散。到了 20 世纪,科学取得了巨大的社会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已非单纯意义上的智力估价了,某些时候甚至关系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命运。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的召唤下,教育科学研究也加快了自身发展的脚步,并逐渐分化为独立的教育学科。其实现了对传统教育学的全面超越,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此后教育学发展的基调,即以自然科学为导向,以定量研究为特征。这 样,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以及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重大意义的充分认识,其愈来愈多地受到各方的关注,并逐渐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不断体制化,以致高度依赖于现存的社会制度。由此,教育科学研究传统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断裂,那种绵延古今的,独立的、具有 “精神性”特质的教育科学研究已然沦为了全面服务现实的、“功利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例如,有学者就指出:

今天的科学家几乎完全和普通的公务员或企业行政人员一样是拿工资的人员。即使他在大学里工作,他也要受到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的权益集团的有效控制,即使不是在细节上受到控制,也是研究的总方向上受到控制。科学研究和教学事实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小小但却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将这一段表述放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亦不为过。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教育科学研究都属于哲学、神学、神学化哲学的范畴,远未形成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一段发展历程对于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着重大的、开创性的意义,例如,在苏格拉底(Socrates)那里,他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多以个人经验为基础运用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科学的精神,对后世的教育科学研究有开启之功。而就其性质而言,散布于哲学研究之中的教育科学研究基本上是自由民、神职人员乃至贵族从事的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性活动。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诉诸对哲学的起源和根源的考察来说明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布卢姆,A.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33.

3]布列钦卡,W.认为,与人类的经济、政治和宗教活动一样,人类的教育行动也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布列钦卡,W.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在本文中,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探索有关教育这个对象领域的科学理论的活动过程,其多采用实证、实验、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

4]国家研究理事会.教育的科学研究[M].曾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靳玉乐.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7(5):51.

6]阎光才.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数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77.

7]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J].教育研究,1999(2):23.

8]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