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目的与文化属性的关系
摘要: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高等教育学界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尚无一致意见。虽然人们承认高等教育具有多重属性,但难以确定何为其本质属性。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常常是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证明高等教育活动的正当性。无论何时,高等教育都必须担负传承文化、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这说明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文化,高等教育的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传承文化和培育人才而实现的。不同文化赋予高等教育不同的品质,但理性精神始终居于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生命之源,理性精神是高等教育行动的坐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质;本质属性;功能;目标
无论如何,高等教育活动确实体现了一种政治意愿,这种政治意愿包含国家、政党、政府、民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包括人类共同的愿望。高等教育活动无论何时都不缺乏这种政治愿景,因为这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动力所在。这似乎说明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是永恒的,换言之,在任何时期,高等教育都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影响。这或许说明了政治属性也是高等教育的固有属性之一,但这种政治属性是否就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呢?对此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为这涉及“本质属性是唯一的还是多重的”这一问题。如果“本质是固有的不变的内在联系”的话,那么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政治属性也具有这种特性,因为政治性确实是永恒的、不变的,也是内在的,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属于政治性范畴。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人看作政治的动物或许说明了这个道理。
高等教育是否具有经济目的?实际上,高等教育要完全排除经济目的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当代,但它究竟占据多大的分量是无法衡量的。我们认为,虽然高等教育活动不可能脱离经济基础,但把高等教育目的视作纯粹的经济追求则是在非常罕见的,即使是在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代,人们也把经济利益看成是一种外溢性的表现,而非直接目标。如果把它当成直接目标,则高等教育容易发生异化,也就容易背离它作为公益性组织的存在,背离它作为知识性组织的存在,背离它的非企业属性。
自古以来,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知识、探讨学问,是为了解决人类自身面临的精神困惑,换言之,也是为了认识自己,而且这个需求始终是主导性的。正是这个目的才使高等教育永远是教育的,而不是经济的或政治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的成长,是为了个体认识自己,即认识自己究竟是谁,该干什么,往哪里去。只有高等教育才使得个体具有自我探索的能力,因为它是建立在充分占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它能够用哲学的视野来看待一切。高等教育的“高等”实质上就体现在这个方面,这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无法完成的。这说明,高等教育的内在驱动是人的自我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外在的,这种成长的本质就是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即自我的解放,这也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其他的追求都是从属性的。换言之,有了这个本质属性之后,其他属性才有价值,没有这个本质属性的存在,其他属性就不会存在或没有存在的价值。
如果以这种逻辑进行思考,那么高等教育的第一属性就是解放的功能,这种解放首先是一种自我的解放,进而达到社会的解放。这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其他一切目标都附属于它。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才产生进一步认识的冲动,从而科学的属性才得以产生;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才对社会产生了期望,于是产生了参与政治的愿望,从而具有了政治属性。因此,政治的功能是附加在社会解放的功能之上的。
当然,对“解放”的诠释不同,也就体现了不同的政治观。这是否又是一种文化功能呢?显然是的,因为“解放”本身是一种价值取向或价值追求,它内涵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抉择。可见,政治是一种外显功能,文化是一种内隐功能。但高等教育活动都必然基于自我解放的事实,这也许正是杜威的“教育即发展”的根本含义。[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想是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这个解放显然不能绕过个体自我解放的环节,因为个体自我解放是教育的基本目的,而且我们探究知识也服从于这个目的。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教育,而教育的存在意义就在于促进人的成长,尽快达成“人的自我解放”的目的。
但对“自我解放”究竟该如何进行衡量呢?人们一般以获得理性认识为标准,即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具有独立的价值追求,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能够对自我行为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这也应该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著名论断,因为它说明了教育的本质,也说明了教育努力的方向。就高等教育活动的目标而言,它的独立的价值追求一般表现在具体的专业方面,即具有专精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这使得高等教育活动具有了专业性。但今天,人们往往强调它的专业属性和工具属性,忽视了它的主体属性即人的独立存在价值,这正是今天高等教育的悲剧所在。高等教育的主体属性仍然是使人(自然的人)成为人(社会的人),而这个人是一个追求高雅趣味的人(以精神自由作为最高追求),是一个能够为社会进步作出独特贡献的人。换言之,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
参考文献:
[1]龚放.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不容忽视[J].高等教育研究,1995,(1):22-27.
[2]曹淑江.论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的公益性、学校的非营利性与教育市场化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21-24.
[3]瞿振元,韩晓燕.从更宽的视野来看高等教育本质[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0-15.
[4]高晓清,古新.论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J].现代大学教育,2002,(2):31-34.
[5]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34.
[6]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2-54.
[7]郑金洲.教育本质研究十七年[J].上海高教研究,1997,(3):19-24.
[8]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