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普及化高等教育
摘要:在我国即将迈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之际,有必要对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前瞻性地指导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基于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多样性、个性化和社会化四大特点,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包括平民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包容教育理念和开放教育理念。为更好地迎接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到来,我国应在遵循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同时,构建面向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体系,创造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建立社会化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以此实现向普及化阶段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实践
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是完全割裂的。恰恰相反,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是持续不断的,再加上发展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所以,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特点也是相互贯通的,只是有些特点在一定阶段表现得更为显著而已。高等教育是一种渗透了理念的实践,不同特点的高等教育拥有不同的理念。普及化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国家或地区得到发展,一方面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民众受教育需求升华的结果。所以,建立在大众化基础上的普及化高等教育有着与前两个发展阶段不同的理念。
1.平民教育理念。
普及化高等教育是平民教育。在高等教育产生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平民都不在教育对象之列,高校将广大普通民众排除在外,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精英阶层子弟的特权。为了突破精英化,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和社会进行了艰难而持续不断的努力,消除高校入学的门槛限制,争取使其向普通民众家庭子弟开放、向女性开放、向成年人群开放。政府则向高等教育提供财政支持,扩大高校的教育能力;向学生提供学费或贷学金支持,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自19世纪后期开始,高等教育逐步扩大接收社会人群的范围,平民阶层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对象。到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平民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民主化革命带来了高等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发展超越了其阶段的特点,践行了服务大众、服务平民的宗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高度精英化阶段,但平民子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上,我国高等教育走了一条与美欧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
平民教育理念不仅包括高等教育性质的变化,凸显扩大受众范围,强化服务平民大众的教育宗旨,而且包括了高等教育目的更加现实化,即高等教育目的与普通民众生活和一般社会生产联系更为紧密。受社会生产和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早期教育的目的是比较单纯的,我国教育传统上注重培养谦谦君子,欧美教育重视培养绅士风度,高等教育也不例外。19世纪是世界高等教育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时期,但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向平民敞开大门。与纽曼所持的“大学是教授普遍知识的场所”[8]不同的是,洪堡认为,大学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9]教授普遍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索并非是平民的教育需要。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艾略特明确提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10]艾略特的思想表明,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开始趋于平民化,这时离平民教育理念的确立已经为时不远了。20世纪初,“威斯康星思想”的实践标志着平民教育理念开始在高等教育中扎根。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范海斯提出:“学校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全州的人民都能与这所大学的人才和知识发生联系,使每一户人家从这种联系中得到益处。”[11]为此,在一些高等教育落后的地方,新的高校建立起来了;高校开办了各种层次和类别的专业或课程,以满足平民受教育的需求;开设了各种职业教育科目,建立了与企业部门的联系,为平民提供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学服务。正因为有了这种平民教育理念,世界高等教育日益繁荣,开创了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
2.个性教育理念。
普及化高等教育是个性教育。高等教育是从一致性教育开始的,在早期,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单一的,教育内容是一致的,教育方式是相同的,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要求是统一的。在欧洲和美洲,到19世纪后期,尽管科学已经成为大学教学的科目,但高等教育内容还保留着古典“七艺”,教学语言仍在使用早已没有实际社会意义的古希腊语。个性教育在早期高等教育中是不受重视的,早期高等教育对个性的关注主要是基于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的需要。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这种个性教育思想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为后来高等教育注重人的理智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颜一.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3-94.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2,75.
[3][德]康 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7,128.
[4][德]黑格尔.逻辑学[M].孙邵武,主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1:215.
[5]Education: Gross enrolment ratio by level of education[DB/OL].[2016-3-1]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queryid=142〈=en.
[6]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