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影响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因素
摘要:教育既是培养人的一门科学,也是塑造人的一门艺术。发掘、探寻与阐释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并将之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可赋予教育活动无限生机与活力,彰显教育过程的特色与魅力,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要提高教育效果与质量,必须重视与加强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探究。努力把握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内涵及特征,深入了解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历程,是形成教师教育艺术风格、铸就教师的艺术人生的逻辑理路与内在要求。
关键词:教师;教育艺术;自主创新
1、影响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因素
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制约,又受到教师个人主观世界的影响。
1.1外界客观因素
1.1.1社会文化环境
教育艺术风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性质和方向,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有可能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艺术风格。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大变革时期,但由于当时形成了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的社会文化氛围,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教育艺术风格也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而西欧的中世纪则是一个宗教神学统治一切的“黑暗时代”,世俗教育文化受到排斥、压抑,一切进步的教育思想被扼杀,教育沦为宗教神学的婢女。在如此高度专制的文化环境中,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也表现出冷漠、沉闷与压抑等特点。
1..1.2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也是形成教育艺术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正是在对课程内容的选取、知识结构的安排以及教材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倾向、思想精神以及艺术旨趣,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教育艺术风格。教育内容不同,教师采用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在教育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在以陈述性知识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中,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较为清晰的认识,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逻辑型”“理智型”与“知能型”的教育艺术风格;在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教育内容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有效掌握关于操作过程的步骤以及认识活动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往往倾向于运用“善导型”“表演型”与“合作型”的教育艺术风格。
1.1.3教育对象
教育对象也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主要是指学生。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落脚点,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最终通过学生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运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育艺术风格进行教学。例如,在幼儿教育阶段,鉴于幼儿知识肤浅、认知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具体形象、情感丰富易受暗示等特点,教师采用“新奇型”“情感型”与“暗示型”的教育艺术风格,更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幼儿领会所学知识。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认知结构日益丰富和完善,思维也表现出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的特点,教师采用“启迪型”“概括型”与“综合型”的教育艺术风格,有助于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此外,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教育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1.2个体主观因素
1.2.1师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才能体悟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才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敬业乐教,既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也是教师不懈追求教育艺术风格、取得精湛教育艺术的内在动力和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会勤于进取,严谨治学,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的心态去呵护和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以满腔的热忱和无穷的智慧去无微不至地关心与了解学生、尊重与体贴学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对学生的关爱是形成教育艺术风格的有力保证。
1.2.2业务能力
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教育艺术风格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具备了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统筹帷幄,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灵活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教育艺术风格。教师的能力结构也是形成教育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内在条件。教育艺术造诣的高低与教师的能力结构息息相关。教师只有具备了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观察和了解学生行为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指导学生生活的能力、与学生家长配合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进行教育评价的能力、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等,才能形成既符合教育艺术发展规律又为学生所青睐的教育艺术风格。
1.2.3个性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持久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敏锐的感知力、宽阔的胸怀、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教师形成独具魅力的教育艺术风格的心理条件。此外,教师的年龄、性别与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息息相关。在年龄上,一般而言,较之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更多地表现出稳定的、成熟的教育艺术风格;在性别上,男教师更多地表现为“归纳型”与“综合型”教育艺术风格,而女教师较多地体现为“演绎型”和“分析型”教育艺术风格,而且男教师在教育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性要显著高于女教师。概言之,教师的个性特征谱成了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发展的主旋律。另外,教师的身心健康程度、审美修养等也是影响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参考文献:
[1]刘远信.诠释教师的教育艺术[J].教书育人,2001(1):36-38.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第一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13.
[4]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