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建国以来我国有关普通高中教育任务表述的历史变化
摘要:“普通高中教育任务”是中国教育政策文件当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独特概念,体现着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折射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水平。建国以来,中国有关普通高中教育任务的表述,经历了一个以“双重任务”(准备升学与准备就业)为轴心,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中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界对于普通高中教育任务的表述,有一些新认识,也有一些分歧和争论。基于对历史传统和当前社会形势的考虑,本文提出关于普通高中教育任务的表述,应该在继承传统双重任务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扩展和整体化理解,具体包含“五项任务”:为成人做准备(人格教育)、为未来公民做准备(公民教育)、为终身发展做准备、为升学做准备以及为就业做准备。这五项任务的排列顺序意味着普通高中教育任务价值上的优先性和前后之间的逻辑与实践关联。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任务;人格教育;公民教育
建国以来,我国有关普通高中教育任务的表述有时是单独的,有时是包含在对中学教育任务的一般表述之中的。从具体内容来说,基本上采取“双重任务”的提法———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也为高中毕业生就业做准备。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双重任务”的具体表述略有不同。
1952年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年青一代,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以便为升入高等学校或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②。这恐怕是最早的教育部文件中有关中学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双重任务的表述。③
1954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正式讨论和确定了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并于同年4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加以明确:“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中学教育不仅要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的合格的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国家生产建设以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④。
1963年《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再次指出:“全日制中学应该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将中学教育的任务表述为:“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①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中学任务的规定仍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②。
20世纪80年代后,有关普通高中教育任务的表述,在沿用“双重任务”的同时,开始强调其“基础性”、“大众性”、“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以及对于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1981年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明确指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重点中学应模范地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③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提出,“普通高中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联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专、中技、职高共同形成初中后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办好普通高中,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成雄厚的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将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奠定基础”。④1999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对于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创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提高民族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增加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⑤这个文件十分罕见地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与“增加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发展”乃至“稳定社会”联系在一起,是对普通高中教育“双重任务”的极大突破。不过,这些内容不应被视作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任务,只能作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间接任务或副产品加以看待。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更加强调其“基础性”、“大众性”的一面,并明确提出第三种任务。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⑥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⑦这是教育部文件中首次在“双重任务”之外提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可以视为普通高中教育的“第三个任务”,与“双重任务”并列,是终身学习时代对“双重任务”的一个补充和扩展。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周海涛.试论普通高中的独立价值: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2,(3):7-11.
[2]关于人格教育的必要性,目前已有许多高中学校开始意识到。读者如欲了解人格教育的主要理论和原则,推荐大家阅读贾馥茗先生著的《人格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该书是华文地区对人格教育研究最为系统和深入的一本专著。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6-17.
[4]中国日报网.中国学生进军美国中学数量五年翻了100倍[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3-08/14/content_16891864.htm.
[5]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EB/OL].http://www.ice.gov/doclib/foia/sevis/mainland-china-hong-kong-students-studying-in-u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