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劳动教育的新功能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立场上,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实质”而非“形式”的结合;在内容上,体现一种发展的教育观,重视闲暇教育和消费教育;在功能上,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的存在性价值,以赋予个体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其关系属性并提升其审美人格;在实践上,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构建一种整合、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形态;生产劳动
1、从工具到存在:劳动教育的新功能
劳动教育立场的转变、内容的扩展,必然会引起劳动教育结构的变革,而这又势必会引发劳动教育功能全面而深刻的改变。过去的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其基本价值在于工具性的谋生手段,而当代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更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人最重要的存在方式。
作为工具性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解决个体的谋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更多的是被劳动所奴役,此时的劳动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劳动形态的急剧变迁,劳动自身的存在性价值将会日益凸显。也就是说,劳动以及劳动教育虽然之于个体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但是,劳动在使个人自我价值实现,获得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等存在性功能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2、从单一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实践
劳动教育立场的转变、内容的扩充、功能的改造实际上预示着劳动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这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和实践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有完整、准确的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完整地将不同劳动形态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将劳动教育课程化,确保劳动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11]学校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在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懂得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理解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懂得“按劳分配”是一种正义的社会分配原则,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锻炼,更是一种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积极引导。
第三,构建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难以承载新时期劳动教育功能的实现,当代劳动教育必须走向整合性的实践路径,以实现劳动教育在课程、活动等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具体而言,劳动教育要把直接劳动教育和间接劳动教育、学科劳动教育和活动劳动教育、个人劳动教育和集体劳动教育、校内劳动教育和校外劳动教育多形态劳动教育充分融合,重视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知识有机结合,构建起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第四,构建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在所有生产要素中,生产力的变革是最活跃的,而生产力的变革必然会带来劳动形态的改变。因此,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劳动形态的不断更迭也成为当下社会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高度关注劳动形态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劳动形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开放性的劳动教育,一方面体现为根据劳动形态的不断更新换代,自觉扩充其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根据教育内容的转变及时调整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于前者而言,当前教育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以及自觉将消费教育、闲暇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等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范畴。对于后者来说,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劳作式的劳动教育方式,更要重视现代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劳动教育,从而构建起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6—77.
[2]成有信.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5[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