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8/14 阅读数:239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摘要:素质教育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吸纳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教育实践的理论创新。素质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实践中确立并不断完善、深化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推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找准问题,提升对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地位的科学认识和行动自觉。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不断深入、经久不衰、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实践。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不断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其间,全面、准确地把握素质教育这一核心理念,进一步端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以切实的举措使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是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素质这一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关于素质虽有多种阐释,但比较认可的解释是: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2]。一般来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科学地理解素质的基本内涵,是研究素质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

素质教育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个人素质是基础,民族素质是总和。离开个人素质的提升,民族素质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但民族素质不是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简单集合,它需要共同价值观念的引领、道德意识的培育和科学的制度安排,等等。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国家有关文件曾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05-05-25)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18.htm.

4]陈至立.《教育大国的崛起》:教育前景会更好[N.中国教育报,2008-10-27.

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213日印发)EB/OL.(2001-01-01)http://www.eol.cn/guojia_3489/20060323/t20060323_49571.shtml.

6]汤广全.自由与和谐——蔡元培五育并举观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01).

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