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实施策略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7/30 阅读数:298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实施策略

摘要:新课标修订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纳入高中语文课程,并作为必修学习任务群之一,是语文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其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语文阅读教学必然要打破陈规,改变教学策略,构建学生现代化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实施策略;阅读视野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要进行的18个任务群,在这18个任务群中有一个新的提法,那就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这一学习任务群需要贯穿三个阶段: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2020年修订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仍然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纳入第三个学习任务群中。为什么在两次修订中坚持提出这一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的特点及重要性是什么?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高中语文的跨媒介阅读要如何实施?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跨媒介阅读”提出的背景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种媒介相互融合,阅读媒介早已突破传统单一的纸媒阅读方式,进入了多媒介阅读时代。这一变化为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从来都是紧跟时代的步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然要随之进行新的变革。高中语文教学在“媒介融合”的现实中,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概念,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要求。学习本任务群,更是时代赋予高中语文课程的使命。它对多媒体社会背景下学生阅读与交流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跨媒介阅读”的特点及重要性

“媒介”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载体,“跨媒介阅读”实际上是由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媒体等多种介质组合的崭新的、跨越式的阅读方式。从阅读的主体来看,学生所面对的阅读媒介从传统的纸质媒介—教材、报纸、杂志等,延伸到数字化媒介—电视机、互联网、手机、数字阅读器等。同时,阅读媒介呈现的内容也愈发变得简洁明朗、赏心悦目。对阅读者来说,可以利用新兴媒介更加便利、高效地获取信息。这显然是当代社会背景下一种全新的阅读和表达交流。“跨”的过程不仅仅是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整合媒介辨别信息,更是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通常意义上,核心素养是指学习的个体在面临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特殊情境时所显现出来的特有的一种品格、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思想意识观念,这些品格、能力和观念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个体尽力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习得。学生在对跨媒介传播时语言文字的不同表现形式与说话方式进行辨析,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在运用跨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搜集整理信息、运用语言文字的必备素养,从而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3、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施策略

在全媒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走传统的老路,在单一的文字中徘徊,而应该利用多种媒介形式,通过必要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促成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以达到培养学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所需的各种能力。

3.1丰富阅读文本的类型

将单一的文字形式变成丰富的多形态的阅读“文本”。相比于单调的文字,画面、色彩、音乐、动作更具有表现力和辨识度,更容易激发阅读者的情感共鸣,提升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去解读不同的画面,进入情境,进一步感悟作者在这些形象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较于单一文本形式,汉语本身的音韵和乐曲节奏相结合的形式更能感染我们,聆听一些古风歌曲的时候不妨把歌词里情景交融的手法作为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就歌词、音乐营造的意境写写“听后感”,因为它贴近学生生活,契合学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电影、电视、广告、纪录片、舞台剧等动态影像类利用视听结合的手段,准确“还原”现实世界,进而给观者更为真实、直观的感受,亦可作为阅读对象。同时,创新阅读方式,增强阅读愉悦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比如可以利用VR技术让平面的读物瞬间立体、生动起来,通过VR全景把读者带入阅读的环境之中,将虚拟技术与传统的科教读物结合起来。这种跨媒介阅读场景所带来的“现场感”是传统的纸质文本不能企及的。

3.2重视阅读情境创设

将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和交流等语文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和感悟,是这一任务群的特色和魅力。教师要减少枯燥的讲解,创造贴合学习任务的活动情境,培养学生面对不同情境时必备的品格、关键能力和思想观念;将整个学习内容放入情境中,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比如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可以设计新闻发布会现场,让学生利用媒介搜集信息,筛选判断、整合。从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评判,培养理性精神,提高对社会的关注度和思考的深度。利用《奇葩说》等谈话类节目进行话题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媒体谈话类的形式,开启阅读沙龙,借助一些舞台场景,通过精心的设计,创设阅读情境。通过对话嘉宾、分角色朗诵,情景剧表演等新媒介形式,把书或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核心观念,形象特色、细节、技巧等展现在读者面前。总之,形式可以多样,但都要服务于内容,应创设融合重要的学科知识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让学生走向更为深度的阅读与学习。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教学实践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性。但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信息量的增加,也会导致学生对同一个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限制学生思想,教学思想要具有包容性,支持学生对文章多样化的解读,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真正引导学生构建现代化的阅读视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涵盖了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更是联结了语文和其他学科,语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将新媒介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有效结合的新方法新路子,努力拓展学生的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成良.新媒体素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0-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15.

[3]孙丽丽.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J].考试周刊,2019(12):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