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学生全面发展视角下劳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摘要: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的五育中起到综合作用。劳动教育中,同时有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任务,蕴含知、情、意、行的培养。德、智、体、美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都有各自的心理效应。劳动教育的心理效应是指劳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实际效果,它是通过多次劳动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影响而不断积累或沉淀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态度的培养、认知能力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养成、自我认同的化解。
关键词:学生全面发展、崇劳、劳动教育心理、心理育人、心理效应
全面发展的德育、智商、体育、美育、劳育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不能相互替代,每个部分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都存在差异。相对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而言,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另一个层次的教育。劳动教育中,同时有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任务,蕴含了知、情、意、行的培养。德、智、体、美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都有各自的心理效应,劳动教育也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
1、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性的心理功能
劳动教育内涵深厚,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这种育人价值包含了深层次的心理育人功能。
1.1劳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树德的心理育人功能
德育在五育中起到统帅作用,它与劳动教育同为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在德育中主要体现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首先,其中“尊重”的品格是一种“礼德”的表现,这种“礼德”的教育重在培养人格。“礼德”的教育,不只是外在行为的训练,而应该着重内在意识的培养,其内在精神是爱,是敬,是人格的尊严。其次,“劳动习惯”是通过经常劳动而巩固下来的一种具有自主劳动需要的行为方式,是由一定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实际劳动行为方式构成稳固的联系而形成的。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学校德育和劳动教育相重叠的任务之一,这种形式能促进学生乐于劳动,有助于提升劳动技能、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同时,学生在与其他个体的交往中,学习处理各种关系,越是通过劳动来习得的,越是牢固,越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1.2劳动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增智的心理
育人功能劳动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在社会现阶段更加隶属于智力创造活动,体力劳动越来越要求丰富的知识……如今,任何一种‘纯体力’劳动都要求丰富的知识、很高的文化和教育程度。”《教师百科辞典》这样规定:劳动教育十分重视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把平凡的劳动同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把简单的劳动与富有知识的劳动结合起来……”劳动教育与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绑定式”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形式,它们在头脑中分别以“命题和命题网络”与“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充分体现了一般性知识的理论性与劳动性技能的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劳动是与灵活的技能和技艺、手脑并用、创造性的思维相连的劳动,而不是指那种单纯的、令人疲劳的、缺乏思维锻炼的体力劳动。因此,劳动教育是更有力地调动“脑”与“手”相结合,促进智力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1.3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育美的心理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产生“劳动美”的概念,具有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教育的这种对审美与创造美的期待,与美育的育人目标相同。例如:长春大学从1992年开始开设公益劳动课,至今为止,在长春大学的校园内,花草的品种达100多种,树木近200多种,每一株树木、每一丛花草都是学生亲手种下、辛勤培育其长大的。大家一致认为,学校是大家的,自己用汗水换来了学校的好环境,不仅建设了美丽的校园,还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每当身在校园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感觉到校园格外美丽。[7]因此,受教育者的学习劳动、体力劳动等都能产生劳动的审美作用。正确发挥这种审美作用有助于劳动观点的培养。在劳动过程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收获美,这种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劳动中所体现的美,被称为劳动美。而这一系列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个体积极健康的心理效应的产生。
1.4劳动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强体的心理
育人功能当代体育的任务已经发生转变,所谓的“增体”,不能简单理解为通过劳动教育的实践来强健学生的体魄,体育教育是身心内外统一的系统,因此,体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也应包含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首先,劳动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克服主、客观困难,带动思维,探析主观困难、认识客观问题的本质。同时个体的抗挫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增强,起到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的效果。其次,劳动教育活动产生的劳动成果,有益于学生个体的身心获得一种舒适的愉悦感,继而产生成就感与幸福感。这种经验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压抑或悲伤等负面情绪中走出。再次,劳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沟通协作,在交流中容易形成开阔明朗的性情、打破人际僵局、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心理调适等能力。
2、劳动教育的心理效应分析
劳动教育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劳动教育的心理效应是指劳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实际效果,它是通过多次劳动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影响而不断积累或沉淀的结果。
2.1劳动教育心理中的情感态度培养效应
笔者认为,劳动教育心理应是主体在劳动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及规律的总称,应该是劳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劳动教育心理应作为教育心理的一部分,填补传统教育心理学体系忽略劳动教育中的心理问题的不足之处,使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与完整的教育体系相适应。其研究目的应该是使学生个体的崇劳心理能够和谐全面地发展,健康的人格不断完善。因此,劳动教育中心理素质的核心,应该是崇劳心理的建立。
崇劳心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具体来说就是,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上,充分体现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要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劳动知识、技能之中。如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共建相关专业领域的劳模、工匠的大师创新工作室;开发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劳模、工匠网上资源库,特别是将本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纳入其中,以增强说服力。有效的劳动教育都是建立于对模范的直接和替代强化之中,使学生个体在成长中形成内驱力来维持崇劳心理的建立。二是对劳动实践的情感。我们不是为了知识(技能)而学习,而是要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有一种认识。投射在劳动教育上,其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这种“认识”可以被看作积极的劳动态度,即学生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珍惜劳动成果,具有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崇劳心理一旦被学生个体内化,将一如既往地指引学生,贯穿于劳动教育实践的始终。使学生产生愉悦、轻松、充满追求与成就感的学习心理体验,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2.2劳动教育心理中的认知能力发展效应
劳动教育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与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不是简单知识的讲解所能替代的。同时,认知能力不是一种单纯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包括感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因素,是人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重要的心理条件之一。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感觉事物的特征;劳动教育技能的程序性操作,促使学生程序记忆的产生;劳动过程让学生个体保持注意力集中。劳动教育便是以此来训练人的认知机能,在劳动教育中开发认知潜能,促进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
2014年芬兰教育部公布面向不同学段的国家课程,突出强调要以学科学习和现象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横贯能力。芬兰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其中的手工课规定,相较于3-6年级,1-2年级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材料工具等的基本感知,7-9年级在价值观以及思维层面的要求则更为深入。[8]这些都是以学生个体的一般认知能力发展为目标而设计的。纵观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劳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表现在其能贴近生活实际,易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经验。
2.3劳动教育心理中的行为习惯养成效应
劳动教育心理的行为习惯养成效应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能优化个体的生活行为方式,在正确劳动观的指引下学生个体乐于劳动。乐于劳动就是一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爱好。在乐于劳动中形成劳动美,个体思想高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具有亲社会行为。反之,个人思想低俗,行为违背社会规范,出现反社会行为。
劳动美是一个人内心思想、情感、态度的外在表现,它往往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具有较高劳动美和审美素质的人,其个体内在劳动观点和外显劳动行为保持统一,使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更和谐、自由、有序。这正是“以劳助行”效应的表现,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具体来说,劳动教育活动对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效应表现为:提高个体行为习惯的积极性,始终使个体处于劳动美观念的氛围中,个体行为能够规范、文明,保持个体行为习得与正确劳动观的一致性,使个体自觉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2.4劳动教育心理中的健全人格养成效应人格塑造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合理的社会里,每个成员都能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兼顾与协同人格的健全过程。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个体的劳动技巧,锻炼劳动能力,培养尊重他人劳动的品德等,都是对个体人格的建立与健全。
《大百科全书·教育》和《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均指出人格也称个性,认为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的个性心理存在差异,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个性的发展,因此,应倡导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我国的小学劳动教育课,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种植和饲养、常用工具的使用、家用电器的使用、工艺品制作、缝纫、烹饪等。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的特点,按低、中、高三个年级划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总的劳动项目上,低年级主要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中年级除了继续安排自我服务劳动外,主要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高年级继续安排家务劳动外,主要安排简单的生产劳动。这种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发展,遵循了学生个体成长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的科学规律。因此,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其实就是人格教育”,可见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5劳动教育心理中的自我认同化解效应人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组织里担任不同的角色,大多数人能够在其中明确角色以及与角色相应的社会职责,这就是自我认同。自我认同与劳动教育是知与行的统一关系,也是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的目的与有效途径的关系。首先,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这个过程体现了人自身的心理、智力、体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对自然规律、对社会关系、对他人的性格等进行了解。因此,劳动是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自己产生元认知,有助于形成自我认同。其次,劳动教育能化解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当今,随着信息化的影响,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有些大学生在自媒体氛围中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3、结语
人一出生就处于一个社会集体生活的情境之中,必然会和其他个体或群体发生道德的关系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体力、智力、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以劳促全”提升心理素养,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下,以劳动教育的综合功能为实践,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心理健康的发展,实效性极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6-298.
[2]朱燕呢喃.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王策三.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30.
[4][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51.[5]教师百科辞典编委会编.教师百科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317
[6]韩和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87.
[7]徐溪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8]滕珺,王岩.创新性与传统相结合的芬兰劳动教育[N].光明日报,2019-01-01.
[9]刘德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与实效性———劳动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