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学生隐性心理伤害及规避策略
摘要:生隐性心理伤害因素是相对于直接的、明显的和短期性的心理伤害因素而言的,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学生隐性心理伤害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管理层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和同学、朋辈层面。据此提出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促进辖导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加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个方面的消除隐性心理伤害的策略。
关键词: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策略
1、隐性心理伤害爰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界定
“隐”与“显”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因此隐性伤害是相对于显性伤害而存在的,它是指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无意或者有意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身体、心理以及人际关系等非明显的伤害。相对于显性伤害的直接性、公开性和短期性,隐性伤害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往往是当事人最初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异常,直到造成严重后果时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诸如错误的阅读习惯导致的青少年视力下降、长久的人机交互姿势造成的颈椎病、人际关系的不协调造成的沟通困难、内向型学生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和理解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都是隐性伤害的表现形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近年来社会和学校对其重视程度的加深,该项工作逐步向纵深开展,一些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学生因其生理特点、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而具有情绪冲动、认知敏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特征,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构,对显性的学生心理伤害建立了防范、预警和后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但是,对于校园内的学生隐性心理伤害因素,目前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对隐性因素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的认知程度欠缺,更没有现行的预防工作和措施,笔者基于此不足,探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性伤害因素,提出消除隐性心理伤害因素的建议和策略,以期充实该项理论研究的基础。
2、校园内的学生隐性心理伤害
2.1管理层面的学生隐性心理伤害
首先,部分学校管理机构职能分工不明确、办事效率低下,存在消极的形式主义和办事形式僵化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规章制度也不够完善,管理方式上缺乏人性化的关怀,管理层面缺少。管理育人”、“全员育人”的意识,给部分学生造成了隐性心理伤害。比如。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在工作中对学生的不热情态度和对某些事情的拖延都会使学生个体体会到极大的办事困难和压力,造成隐性心理伤害。其次,部分学校在有些工作中弄虚作假、急功近利,比如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估成绩,学校组织学生搞各种突击应付,此类行为影响学生负责、勤奋等积极品质的养成,导致学生产生虚伪或者功利主义的心理品质,也容易催生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隐性心理伤害。最后,教育、教学资源缺乏。学校规模的快速扩张造成学校师生比例失调,教育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不相匹配,比如有的一名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很多学生,繁忙的工作使辅导员或班主任无暇兼顾,更毋论细致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辅导员或班主任作为学校学生管理的一线人员,不能有效地把学校政策和管理思想传达给学生,导致学生对学校了解少、理解更少。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学生感觉自身在学校。最不重要”,可以被应付对待,如因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不足而导致的轮流使用和实验课时的减少等,造成学生对当初的招生宣传有“上当、受骗”的感觉,造成隐性心理伤害。
2.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隐性心理伤害
首先,学生被尊重感的缺失。辅导员或班主任不仅是学校学生管理的二线人员,同时又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因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内容繁多,少有机会和学生沟通交流,使部分学生因失望而对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对人际关系产生更多的消极观念。相对于个别学生和班主任老师的融洽和亲近,部分学生感觉自身被老师轻视、疏远而形成隐性心理伤害。其次,公平感的缺失。近些年来,社会的不正之风蔓延到学校,个别学生管理者、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学生评优、评先和奖学金、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的评定与发放上没有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掺杂了私心、私人关系和人情关系,导致学生公平感的缺失和愤恨,产生对环境和社会的失望,造成隐性心理伤害。第三,学校一线教育者的素质。学校一线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和理解,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的评定。一线教育者施加给学生的隐性伤害主要包括讲话(包括批评)用语不当、暴露学生隐私、不平等对待学生、对学生片面评定和评价等。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个剐辅导员或班主任常凭学生成绩和自己的情感因素,把自己带的学生分出彼此,部分辅导员或班主任还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和自己的亲疏远近等因素给予区别对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公平对待自己,这使那些没有得到。照顾”的学生心理易产生自卑感、劣势感、被遗弃感,造成隐性心理伤害。部分学生为改变自身现状而给老师送礼品或通过其他方式讨好老师,造成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也给学生自身走向社会留下了消极“经验”。
2.3同学、朋辈层面的学生隐性心理伤害
同学、朋辈层面的学生隐性心理伤害主要包括相处中的物质攀比造成的自卑感和不平衡感、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的疏离感和孤立感两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好胜心、自尊心,同时又具有心理脆弱的一面。当前社会环境下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学生在消费上差异性很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因自己在衣着、消费和交往上不如别人更有。档次”而产生自卑感,更有甚者为了。面子”不惜给家人增加负担而索要更多的生活费,但因此带来了更多的内疚和心理压力,又衍生出新的隐性心理伤害。其次,当前的多元文化和观念使部分学生更有个性,更喜欢表达自己、张扬自我。当前时代环境下的学生相对缺少相互的宽容和理解,人际关系、尤其是学校宿舍的人际关系成为不少学生的困扰,也成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离使部分学生没有归属感,成为独来独往的。孤家寡人,渴望交往而又不敢交往的心态也成为学生的隐性心理伤害因素。
3、学生心理健康隐性伤害的规避策略
3.1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社会中科学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关乎其成败、生存,在科学与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学校的管理水平也极大地影响着其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未来发展。强化管理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应成为学校发展追求的目标,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学校的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这些和学生的学业、学籍管理、学习与成才教育以及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部门尤其要强化服务意识,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对来办事的学生要热情、亲切,而不是高高在上。现代社会环境的学生基本和社会没有接触,独自面对学校各部门办事时难免胆怯、自卑。尤其是一些因学业成绩不佳、违规违纪而来的学生,工作人员要关注其在今后的发展性,关注成长而非错误,避免在办事过程中伤害学生自尊和“面子”,造成隐性心理伤害。
其次,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目前,许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实现统一的、全局的规划,学校各部门使用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导致各部门信息数据的不统一,无法共享资源,出现教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图书馆和后勤服务等工作无法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并行处理,无法实现真正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内各部门办事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繁琐手续和环节,减少学生对学校的抱怨和负性情绪,避免隐性心理伤害。同时还可解放出大量的工作人员和老师,使之有时问和精力面对学生,促进沟通和交流,促进。全员育人,规避学生隐性心理伤害。
3.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在各阶段学校进行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2006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同时提出了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系列培训,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学生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所谓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上岗前要经过专业、系统的理论培训,要拥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级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服务等工作的理论知识、良好能力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够在自身工作领域明确、高效地完成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育人工作,创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是指学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标准,给予相应的待遇和职称,促进和实现辅导员把当前岗位作为终身事业来对待。
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是学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学生管理理念实现的执行者,其工作水平和工作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的感受和评价,所以只有重视和加强辅导员或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或班主任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给予辅导员或班主任应有的待遇和出路,才能稳定学生工作队伍,促使学生管理人员爱岗敬业,不断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管理一线关心和爱护学生,在关注学生学习、活动和生活的日常管理中,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成长,减少隐性心理伤害,有效规避学生因心理问题、心理伤害而出现校园事故,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3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性引导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着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引导学生形成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任务。所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授给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其中,使学生学习和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承者和践行者,不仅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而且具有科学、理性的价值观念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等理论内容,而且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向性、规范性和理念性、发展性的教育,而且应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体认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心智锻炼和情商培养,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课堂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学生只有自身积极主动拓展视野,放眼世界,把促进自身发展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去,形成个体和社会大环境的良性互动,成长为具有开阔胸襟、胸怀天下的青年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成长和人格升华,从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远离隐性心理伤害。
3.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近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表现。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恶性事件频发,也揭示出对在校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健全人格培养的现实意义。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综合精神风貌,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该定义反映出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因素的综合体,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在自身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自我。所以人格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时代性,是心身统一、内外整合的整体[2]。一个人格健全的学生也必定是一个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强,不易受到隐性心理伤害的学生,所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也是减少隐性心理伤害的有效手段。
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都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历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显示了学校自身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对学生有着精神引导和环境教育作用。是体现校园人文关怀、彰显学校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引导其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有效方式,也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积累其社会经验、增加社会阅历和体验,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在实践中锻炼为人处世的能力,塑造良好性格,塑造健全人格,有效减少隐性心理伤害[4]。
4、总结
总之,新时期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进一步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管理者、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为目标,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为前提,以减少学生隐性心理伤害为原则,帮助学生把自己塑造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向辉.中小学隐性伤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与规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2]王兰锋.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
[3]张务农.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2(9).
[4]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