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析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6/17 阅读数:29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析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语文学科凭借丰富的内容,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阅读教学为主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容学生的个性,通过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多元评价

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时,需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之学会批判性、分析性、创造性思考,知道如何寻找、评估和综合信息来确定论点,为解决复杂问题探寻路径、设计方案。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

1.1缺少挖掘阅读材料批判空间的意识

初中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但他们的观点尚不成熟,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发展自我意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只知一味讲解,窄化了教材课文的作用。此外,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内阅读的缺陷。然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引入课外阅读材料,更不会借助课外阅读材料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

1.2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出了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但现实是,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依然延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学停留在字词读音、段落理解和课后练习的层面,未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组织中践行课程标准的要求。

1.3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评价

当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微观,重基础,这本是夯实学生语文知识大厦的必要之举,但却对教学评价产生了不良影响,致使我们的评价集中在学生的识记能力上。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亦不容忽视。例如,针对主观题,若过于在意标准答案,很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教师在给出教学评价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思维范畴和方向对其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2.1结合课外阅读,学会质疑

通过对比教材课文和课外阅读内容,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新发现,并通过细致的阅读归纳总结经验,深入反思,进而升华批判质量,提升思维水平。

例如,教学蒲松龄的《狼》时,部分学生会对狼产生同情,认为它们只是饿了,并未认识到狼狡猾的一面。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细读《狼三则》中的另外两则。同时,要让学生通过辩证分析认识到蒲松龄写狼的深层次含义:揭露当时贪官污吏的爪牙的作为,讽刺他们就像狼一样肆意欺侮善良的百姓,虽然文中狼的行为确实显示了它们善于合作的智慧,但本文的重点并不在此。这样的辩证分析可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用质疑的态度分析问题,培养其有理有据的质疑精神。

2.2活用阅读教学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

2.2.1提出疑问,尝试论证

正确提问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提问方式,还需结合教材内容,针对貌似平淡的细节提问。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学生普遍对第一段关注较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看似理解的内容,提出能够让他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课文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开头,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若深入分析,就能够发现其中暗含深意。

一般来说,“不相见”应表达为“没有相见”,但作者用“不”表达,能体现出其强烈的主观意愿,反复推敲即可得知,作者在两年时间内和父亲不相见,实是有意为之,然后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在这两年时间中和父亲有着极深的隔阂。这一点对学生理解课文为何在表达方式上较为含蓄十分关键。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疑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再由课文内容开掘思考深度,学生便能顺利地发现文字之中隐藏的奥秘。此外,这种“质疑一求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学习态度。

2.2.2增删调换,理清思路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借助文章结构来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者写作都会遵循一定的思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即表现为文章结构。理解文章结构的过程就是抽丝剥茧地了解作者思路的过程,对于行文结构很有特点的文章,教师可以运用增删调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作者对中国石拱桥进行介绍的过程中,列举了赵州桥以及卢沟桥,这样的举例顺序可以调换吗?两座桥均展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可以将其中一个例子删除?具备这些特点的还有哪些桥,是否能再增加一个例子?”学生讨论后认为:“不可以互换顺序。因为在建造时间上,赵州桥在先、卢沟桥在后;在结构形式上,赵州桥单拱较为简单,卢沟桥联拱较为复杂。”通过增删调换,学生方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思路的严谨,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这种剥离思维外壳,通过反复琢磨找到思维核心的方法非常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2.3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不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属于我们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身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理应得到相应的尊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尚未成熟的个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与区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回答问题的状况,并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偏差及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错误”的价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与体验,全面对学生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价,正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以及情感体验,避免以不变的眼光审视学生。不同的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分析、质疑的深度必然不一样,对此,教师要以真诚、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善意的微笑、肯定的眼神以及认同的手势等,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条件。

3、总结

总之,借助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并灵活转换教与学的角度,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芬.浅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21).

[2]苏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解析[J].新课程(教育学湘,2018(10).

[3]蒋海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1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