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高校大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引导机制探析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6/11 阅读数:395

高校大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引导机制探析

摘要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大学生应有极佳的健康管理意识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如何引导大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时代担当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健康管理

1、研究背景

21世纪国力的竞逐终归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新世纪人才的中流砒柱,其健康水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国家一直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先后制定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但不断修订的标准却未能遏制我国大学生体质整体下滑的态势。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概念,大健康、健康管理成为热点话题。健康产业和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必然成为新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何把健康管理做好值得深思,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管理更待探究。

2、问题提出

何为健康?1948WHO(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释义是“健康是生理、心理、心灵和社会完全处于美好之状态,不止是没有生病或虚弱而已”。1989WHO根据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状况再次提出:人的健康应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传统形式化的高校健康管理,已不能抑制大学生身体素质日益下降之势,高校也未能发挥育人育才的核心价值。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管理亚需深入的探究,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自我健康管理值得深思。

3、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的问题分析

3.1高等教育育人理念存在误区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高等教育定位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核心节点,育人是高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与社会责任度的首要指标。新时代的育人质量不仅体现于人才的知识技能水平,更体现于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育人理念还存在误区,教育部设立的高校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评定规定中多以文化课成绩和科研创新成果为参评指标,体育占比微乎其微,完全忽视了体质体能和心理人格的测度。优秀人才的选拔极度偏重智育而忽视体育、德育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认知偏颇。

我国高等教育固有的育人理念和人才选拔制度已捉襟见肘。转换教育理念,革新育人制度,优化育人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亚需解决的时代问题。

3.2高校的健康管理浅尝辄止

我国高校的健康管理常趋于形式化。高校领导对健康管理有认知误区,认为高校的职责只是“授业解惑”而无视健康管理。多数高校文化课与体育课分配失衡,体育课仅在大一大二设立且体育教学偏于单调,甚至有老师给予学生“自由活动”,不利于其体质体能的提高。

高校健康管理的专业配备缺失,专职人员C乏,致使大学生运动热情减弱。即使有学生意识到身体赢弱,想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却苦于无师指导而不了了之,我国高等教育所谓的“以人为本”并未完全体现。

3.3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薄弱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努力利用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时间、学业、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等进行系统管理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极缺自我管理的目标意识,生活方式不健康,娱乐放松无节制,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多数大学生未能科学利用闲暇时光,少有人对每周了天的21个自然时间段一每天的上午、下午与晚上进行统筹安排,未曾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紧密相连,日益下滑的身体素质使得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弱且抗压能力差,面对复杂的人际、竞争的压力、父母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难以调控情绪。不同程度的身心疾病随之而来,严重的甚至产生了极端行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亚需科学的引导与系统的管理。

4、高校大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引导机制

4.1教育部应彻底革新育人制度

教育部应对育人理念有新的思考,对高等教育育人制度进行关键性调整与核心点改革,提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教育部应有新的明文规定,把大学生体质体能、心理人格项列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指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出硬性要求,真正做好上传下达而不再是形式流程。各高校应严格执行新制度,将体育课程改革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重新调配课程设置,增加体育课程课时,加大体育教育力度。同时高校领导应调整大学生评优评先的内容,重新设定体育占比,相关体质体能、心理指标的相加总项应至少占综合测评的40%,真正重视起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学习成绩优异而身体素质极差的学生应暂时免除其评优资格,并安排健康管理的专职教师进行督导以促使其主动积极的体育锻炼,待其身体素质增强后再赋予应有的评优资格。

高校高层领导需彻底转变思想,突破体育教育只是辅助学科的思维,摒弃高等教育只是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重新思考并构建有利于健康促进、符合于学生需求的特色健康管理体系,使体育教育与健康管理相融合。

4.2高校应充分重视健康管理

高校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应充分意识到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责任与担当。高校应明晰自身的主导作用,健康管理的核心前提就是营造有利于健康的支持环境,虽然社会、家庭、学生都有责任,但主要实施者还是学校。高校应引进专业师资团队,持续开设理论与实践课程,普及健康管理知识,整合健康管理资源,加强在读学生的健康管理。同时高校应革新体育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课内外互动型和创新型的动态教学,实现体育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高校需注重创新型体育教学。所谓创新,即在于求同存异。身心健康管理不仅要满足共性需求,还须考虑个体差异。体育教育和健康管理应以人为本,因人而异。体育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体质差异建立档案,进行不同程度的体育教育与健康管理。为不同体质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体育项目,鼓励其自主参加体育锻炼,激发其运动兴趣和体育热情。

4.3学生应积极进行自我管理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现与否,关键在于主体本身是否能有积极的自我管理和自律的体育锻炼,“培养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大学生应意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应统筹安排,自觉制定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年计划。系列计划要详尽可行,如周计划中要列明一周了天的21个自然时间段的具体安排,固定排出周几晚上进行体育锻炼,去操场慢跑或是去健身房进行瑜伽冥想、体能训练、动感单车等有氧运动。学期计划中定期进行全面体检、体能测试和心理测试,分析自己体质体能和心理素质的改善状况,进行健康管理的自我审核和自我评估。

高校大学生应有极强的自律自省意识,具备一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和终身健康的管理信念,持续加强自我管理并提升自身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和战胜力,才能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己的生命和人生负责。

5、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的协同配合与努力。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政府、高校、家长四位一体的健康管理引导机制,形成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广泛参与、实时反馈的创新模式,使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管理与促进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匡泉.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华南理工大学[D].2015.

[2]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14.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