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课改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5/31 阅读数:478

课改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各项教学改革工作逐渐深入开展,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水平。其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至关重要,是广大高中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式。由于课改工作的大力开展,使得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以课改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对策为主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描述。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育行业也进一步提升了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养力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课程改革工作逐渐深入,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渐成为了高中教学工作中的必修学科。通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也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本文围绕课改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对策展开一系列的讨论。

1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前的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随着教育改革工作逐渐深入,新的教育大纲要求从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其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得到不断提升,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越来越关注。尽管如此,在高中教育中,还有很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在这方面并没有投入相应的师资力量,依然采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考的科目并没有涉及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而先前的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一些高级中学只是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不够重视。还有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被削减,或者是被其他的课程所占用。如此势必会导致学生没有过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自然也就无法在实践操作中得到学习和提升,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偏低。

1.2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内容单一。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高级中学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加以调整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和调整,与时代相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实际要求。不仅如此,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利用课本向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如此则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工作乏味无趣。另外,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广大教育人员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但就当前而言,教学内容陈旧,自然也就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也会导致教育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

1.3高中生基础差异较大。

目前高中招生的区域范围逐渐扩大,使得高中生先前所受到的义务教育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存在极大的差异。这样势必会对其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内容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营造出高效活跃的课堂。

1.4课程存在着边缘化的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学科相对冷门,高中信息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有的比重并不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考是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对此,教育工作被应试教育思想所影响。尽管我国各大高中都设置了信息技术学科,但是边缘化问题相对严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力培养不到位,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教育工作者缺乏教育热情和责任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

2教学优化对策

2.1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逐渐深化,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工作也随之开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革新思想观念,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上,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与此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有效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和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计算机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以此作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此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上机操作机会,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对操作系统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做到应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有利于广大高中生的个性化发展。

2.2教师的指导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相应的学习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是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以培养广大高中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在进行人工智能方面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竞赛、自由讨论等多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加以启发,逐渐地引导学生表达自身对于人工智能的了解。例如:在进行《算法与问题解决》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以及教学当中的重点内容,预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以此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先前所提出的问题一一解决,以达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了解算法对于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展开学习,最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算法的真正含义。同时也可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当中对相关知识加以利用。既然是作为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应该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误区,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思路,进而能够切实地保证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施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应该从教学方式入手,加以创新和调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建立真正符合自身发展和学习实际情况的模式,对当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网络平台加以大力地应用,形成灵活多元化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系,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制作成PPT、视频或者是音频资料,上传到网络云平台上,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下载和观看。此外,应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能够初步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课程评价

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广大高中生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所重视。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以新的教材和大纲为依据,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加以大力创新。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潜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展开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增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应的探索任务,让学生自行探索钻研,形成研究报告或是多媒体形式的作品。以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依据,通过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评价,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中,让学生能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的肯定,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有所提高,进而能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

3结语

本文围绕课改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描述。从总体的角度来说,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潜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成为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聪敏.聚焦新课改形势下的学校发展——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孙杰远与柳州市第三中学部分教师座谈高中课改.广西教育,2012(40):40-44.

[2]陈亮.基于信息技术跨校项目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路径——以汕头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跨校项目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例.教育信息技术,2020(10):62-66.

[3]Gao M, Huang J. Informing the Market: The Effec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n Information Production.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4]以信息技术有效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在2017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浙江教育技术,2017(02):4-5.

[5]邓晓鹏,曹华清.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跨地域历史智慧共生课堂探索——以三城三校同构“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城”为例.新课程评论,2019(Z1):116-122.

[6]邵勇.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以“甘肃财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例.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7):136-137.

[7]白聪敏.聚焦新课改形势下的学校发展——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孙杰远与柳州市第三中学部分教师座谈高中课改.广西教育,2012(40):40-44.

[8]邹赞.如何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以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课程“比较文学”为例.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0(05):49-53.

[9]王梦姣,张辰露,张涛.课堂教学及考评机制改革对促进专业建设的探索研究——以陕西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20(39):236-237.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