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摘要:作为促进初中生“身”与“心”统一发展的重要举措,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本文基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视角,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和正确的“三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初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责任意识,心理比较脆弱,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非常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教育工作的重心需要从成绩提升转向素质提升,提升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德育素质,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中教育这个关键教育阶段。
1、优化课程设置,奠定融合基础
作为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初中生正处于心理素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更加容易对自身的情绪特点和人格特征进行关注,相应的人际关系也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同时性格也呈现个性化。但是快速发展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容易形成错误的心理,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无法满足新课标对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和标准。为了可以有效
地融合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从优化课程设置入手,具体需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来选择恰当的课程教育内容,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开展课程教学。通过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那么可以使初中生在接受学科教学期间学习到德育或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例如,在初中教育期间,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可以系统地接受和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以及常用的心理或情绪调节方法、技术和技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小同年级的学生,均要注意结合心育教育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加之专门心理辅导的开展,可以极大地增强初中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人际交:往等情况。此外,随着心理教育的深入,可以借助心理辅导的同时,强化德育教育。比如,可以在政治等科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方面的“三观”教育知识或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专门的主题活动,引导初中生在参与各种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解决他们存在的各种小良情绪或心理问题。
2、完善基础设置,创设良好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环境对人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教育期间,校园中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品质。如果初中校园教学环境小良,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那么会对初中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小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就必须要加快完善相关教育的基础设置,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这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去
接受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为了为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就需要为初中生建立完善的基础设置,如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并聘请一些拥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者,结合初中生的德育素养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来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意见;要注意加快建设学校团委组织,结合教育部所颁布的相关教育规定,为本校的德育教育发展目标来制定一些德育教育相关的优化课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联系性,通过教学有机融合、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监督等教学工作的有效融合来全面提升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还可以积极为初中生创设普法讲座、文艺演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运动会等一些实践活动,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知识。
3、开展多元互动,提升融合效果
为了可以进一步增强初中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社区等多方主体,多管齐下,共同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初中教师而言,需要从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入手,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将其贯穿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确保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要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点。对于家长而言,要注意配合初中教师的教学需求,强化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可以就孩子的校内外心理状况进行实时沟通和了解,同时还要注意定期参与教育讲座或家长会等,丰富教育理论知识。此外,社区或社会上的其他具有教育意义的机构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责,加大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宣传力度,向学生贯穿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借此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总之,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提升二者融合教育效果,需要从优化课程设置入手,加快建立与完善基础设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开展多元互动,有效发挥学校和家庭等多方主体的力量,确保可以不断提升融合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