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5/11 阅读数:333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热点话题为我们提出了新时期全新的育人目标。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在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在辫析素养本位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课程建构与实施的视角探讨其实现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学科素养

近期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热点话题备受关注,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应运而生。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其学科核心素养同样也受到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如何理解素养本位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了又怎样使得它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生根开花”了本文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可能路径来探讨这个问题。

1、素养本位下的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辨析

要理清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需要从核心素养本身说起。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普遍、最本质的素养,它不同于既成“素质”,也不同于普适性能力,更不同于从具体实践操作中呈现出来的技能、技巧,它是一种具有生长力的、不断丰富、不断优化、可教可学的动态、立体式的素养。核心素养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所涉及的内涵既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m。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专家学者们给出了基本一致的定义,基本包含了儿童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础的、最主要的“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基本涵盖了小学语文课程所要求学生在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应获得的基本知识、基础学力和综合素养,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科化,是指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学科后获得的适应其终生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学力以及相应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现在“基础性”和“综合性”两个方面。“基础性”是指学生要获得在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语言、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积累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积累)和基本学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奠定“文化基础”,同时也为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综合性”是指在“基础性”基础上,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以外的综合语文素养,包括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倾听,有较强的表达交流、人际沟通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

2、实现素养本位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能路径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目标,具有课程设计、课程研究与课程发展的价值,因此,从课程建构与实施的视角探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生长、发展的土壤,是落实其育人目标的一条可能路径。这一过程的实现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探求课程育人目标,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第二,构建落实目标的“一体多元”课程结构框架;第三,探索“一体多元”课程实施的合理理路。

2.1探求课程育人目标: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目标,想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首先,学校得有属于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建构自己的模式,即确立核心素养本位下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育人目标,探求属于自己的课程育人理念和方向,也就是说,要把小学语文课程育人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起来,有效整合优化,形成体系。核心素养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可加以规划,界定其架构、选择其内涵,使之具有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意向意义。例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凝练除了语文学科“为终身阅读奠基、为快乐表达启航”的课程价值追求。

其次,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于学校的育人目标还在于“转化”。首先是内容的转化,即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统领、引领、深领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这一转化过程绝非单一的、浅层次的转化,而是向着尽可能的广度和深度转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非单单表现在国家课程或者地方课程上,校本课程也应当是题中应有之意,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第二,明确课改价值、引领课改方向,以课改推动学校的教育转型,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第三,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探求小学语文课程育人理念和方向,把“人”真正置于课程的正中央,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深领作用。其次,这一转化还应当有前提和基础,这一前提和基础就是学校的教育哲学,即在尊重学校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把握学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重视对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矛盾关系的关注和研究。

2.2落实课程目标:构建“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框架

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整体结构,是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的关键所在。核心素养本位下的小学语文学科要求打破以传授零散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灌输模式,实现“学科内”或“学科间”的联系,提供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视野和机会,创建“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框架。“一体”指学校所开设的由国家整体规划的正式课程,强调要优化和整合国家正式课程,打好文化基础,使学生获得较为扎实、朴素的文化修养;“多元”是指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特色课程,是对“一体”的补充、延伸和创新,以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综合性素养,需要说明的是,学校的隐性课程和“悬缺课程”应当也是“多元”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清华附小“1+X”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思考。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创制的语文《质量目标指南》,在分析学情和学力的基础上确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梳理了每个年级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对使用教材内容进行分级分层,区别使用,有效整合,然后又补充了诸如“基础与拓展字词表”“识字小窍门”“书法小讲堂”等大量课程资源,创建了一套立体式、全方位的课程结构体系。《质量目标指南》指导下的语文课程,内容丰富,符合学情,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这样的课程结构也留有动态变化的空间,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1”和“X”之间的比重[[4]。另外,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12岁以前的语文”也是对小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很好探索,它以儿童认知心理为依据,以回溯母语习得规律为宗旨,涵盖了国学经典、古典诗词、儿童文学及社会生活等内容,和国家课程互相渗透、多向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情怀。

2.3“一体多元”课程实施理路: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体多元”的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框架指明了要实现的课程育人目标—奠定文化基础、实现自主发展,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课程的实施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一体多元”的课程结构的育人价值,课程整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整合的具体途径有两条,即语文学科内渗透整合,实现语文课程“一体”的基础性育人价值、学科间融合式整合,实现语文课程“多元”的综合性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l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光雄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窦桂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阴.课程·教材·教法2015( 1).

[5]杨九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