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课件及优质课获奖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5/10 阅读数:305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学生心理健康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因素影响,为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着重抓:良好家庭环境的建立、校园心理环境的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净化。

关键词:青少年;心里健康;问题;对策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学生不适应社会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1、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优。据中国心理学会透露,根据一项对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3001)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16%}-25%,并且还在上升。西安市教委199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达36%。北京的调查表明,每10名中小学生中,就有一名心理障碍者。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育研究”课题组,按照国际标准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省市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3%;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中经常处于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的状态,心理较为脆弱,遇到一点点小事就束手无策、心灰意冷,学习兴趣减退,甚至厌学、逃学。二是人际关系敏感。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卑感、恐俱感、心神不安、不自在,对别人不信任、猜疑,甚至出现身体的不适应,如上学头痛、感冒等。三是情绪情感偏激,容易狂喜、暴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情绪来得骤然,去得迅速,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

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2.1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经常以挑剔的眼光,不是训斥就是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往往久而久之,孩子形成逆反或自卑的心理,不会与家长主动沟通。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产生“压抑感”、“委屈感”。有的孩子个性比较倔强,稍有不顺便与父母顶撞激化矛盾;有的孩子生性胆小,性格柔弱,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能克服困难,而是害怕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造成了强烈的自卑感。

一般来说,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对孩子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上,一是过度溺爱,事事替孩子想好,这时父母们以为是爱孩子,却没有考虑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溺爱孩子在我国是一大“痛疾”。二是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三是粗暴施教,从而使孩子形成懦弱、胆怯的退缩性心理人格特征,并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暴躁和残忍的种子。

2.2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事实上,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中进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指挥下,仅仅重视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的教师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偏爱少数学习“尖子生”,忽略甚至歧视学习“差生”,使不少学生感到压抑和自卑;有的教师教育行为简单粗暴,把心理惩罚当成教育学生的手段,从而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催患学校恐俱症等。

2.3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益于改革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和优越的环境,客观上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都比较差。尤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金钱万能论”诱发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黄、赌、毒”时常侵蚀着学生的心理,“坑蒙拐骗诈,馋徽奸滑偷”等消极现象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特别是中学生,他们与小学生、大学生相比,升学就业的压力大,面临相应的竞争更激烈,同时,中学生又处于生理、心理成熟又未成熟的“人生十字路口”,是矛盾的多发时期,在这种内外躁动不安、超负荷、超压力的激烈竞争的复杂心理状态下,更容易发生厌学、逃学、自杀,以及校园和家庭暴力等各种触目惊心的心理问题。

显而易见,社会影响因素较之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更加多种多样,社会舆论、社会风气、成人的社会逆反心理、电影电视、流行歌曲、互联网等等,都在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譬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不正之风,都可能影响着敏感的青少年学生,以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学生的异常心态的产生。

3、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对策

3.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建立民主的培养方式,父母要给孩子应有的爱,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不仅应给予其物质生活和身体的关心,也应对理想、行为、兴趣、情绪给予真诚的关心。提供合理的帮助,建立积极的相互关系,养成孩子积极乐观的个性品质,当然对不合理的要求应给予限制或禁止。父母与孩子交往,应互相尊重、信任,采取温和的方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孩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在家庭里,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

3.2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学校应注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做到教态亲切、随和,和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当教师提问,需要学生单独回答或表述一件事情时,要选择能够有把握作出满意回答的学生,给予他一次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当发现学生未能令人满意回答出问题时,要从教师自己这方面找原因,给予学生适当的启示,避免学生产生“丢丑”的心理。对学生切忌体罚、侮辱,师生之间应加强情感交流,创建温馨、和谐的关系。

学校还应该适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另外,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如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等。

3.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经受锻炼,既可以扩大其与人交往的范围,又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现实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形成独立、主动、果敢、自觉、乐观、豁达、富于责任心和首创精神等良好性格。

3.4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彻底整顿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清理校园周围的环境,扫荡“黄赌毒”等社会不良现象,努力营造学生健康心理的社会环境。

总之,社会、家庭和学校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价李丹.学校教育心理学阴.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K]人民教师,1999(3).

[4]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凹.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私,2002.

[5]阎黄熠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阅.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