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4/30 阅读数:299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加强时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及,文章付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交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素质;个性品质;心理教育课程;人格;心理咨询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个民族的新的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中小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新的一代,他们的体魄和亡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严重后果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不少的中小学生已为各种心理问题所苦恼和折磨。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项心理测试的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只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完全合格的,。有人曾就小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了四所小学230个五、六年级学生,调查结果,有多项指标说明小学生心理问题趋于严重:学生中曾经想离家出走的占25.6% ,考试前后出现焦虑症状的占22.6%,常担心发生可怕事件的占18.7%,感到无人关心的占16.1%,闷闷不乐的占12.1%,想自杀的占14.3%,挑食占37.8%,自卑占37.4%,性格暴躁占18.7%亡理幼稚占10%,任性占10 %,孤独占7%,常常说谎占。咬指甲、抓头发占28.3%,希望自己是异性占3.9%,觉得过胖占15.6%,觉得过瘦占12.5%‘其它的调查研究也得到了大致相似的结论。纵观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情绪问题,学生经常处于忧郁、焦虑、恐惧、厌世等不良情绪之中;二是个性问题,如有的过于任性,过于自卑;三是行为下良,如说谎、偷窃、逃学、性骚扰等较为普遍;四是意志问题,学生自控能力差,多动症等。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纠正和治疗,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主要有:

1.1影响心理承受能力。在中小学生遇到挫折时,一部分人由于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教育或由于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表现出走极端或产生轻生的念头,甚至实施自杀行为。如lyys728日《四川青年报》报道了河南周口市初中一年级12名学生集体服食安眠药物,引发了一场“集体自杀”风波。风波的导火线便是家长冲了孩子生日宴但这事件的背景是孩子们学习上有很大压力,遇是不顺心的事心里就烦,总想寻求解脱的刃、法这实际上是学生合理压力长期过大但未能及时得到纠正而导致的严重后果。

1.2少男少女性困惑而导致对异性的骚扰。由于青少年性成熟提前,加之大众传媒一些不健康内容的影响,他们对性成熟似懂非懂,有些男生或女生便模仿影视中的不良动作,对异性进行不由自主的骚扰,但不知自己行为不良。

1.3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可以抑制学习,而且对争取优良学习成绩的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有许多各类的行为有可能是足以构成学习缺陷的严重情绪问题的症状,比如舔大拇指或咬指甲就是这种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对学习并没有抑制作用,但是,这些行为有可能对学习有抑制作用的内心紧张、压力、忧虑或烦躁的症状,打架斗殴、出言不逊……更有可能是如此”③。至于学生的多动症、

厌学症、神经症等自然会影响学习,如果长期得不到良好的纠正和治疗,便会导致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

1.4诱发罪错行为。儿童的心理障碍有的很早就表现出来,如果及早加以纠正和治疗是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的。但如果未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便会诱发罪错行为。一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有的变得情绪优郁,性格孤僻,性情粗暴,行为野蛮,逃夜逃学,有的由于心理变态,是非辨别能力下降,由不守纪律发展到违法乱纪,偷窃、流氓等罪错行为时有发生,成为青少年犯罪分子”

总之,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心理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小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等事故和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干部、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2、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要素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国内外专家在讨论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问题时,所提出的素质要求大部分是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比如:进取意识、自主精神、社会适应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科学和真理执着的追求、善于学习、合作精神、多样化的个性特长和专长等。这说明,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目标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应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纵观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突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心理素质的现代人,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把心理素质的培养列人素质教育的目标,大都在中小学配备了专职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在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还有不小的差距。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机制,即全部心理活动才能起到作用。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是否把外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基本素质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一个人最终能否成才。因为,无论哪种素质最终都必须转化为心理素质之后,才能立得稳、扎得深、靠得住,才能成为一个人的“稳定”了的个性品质,才能形成稳定的素质结构。因此,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必须考虑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手段和方法。

3、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今天当人的生命活动中,细腻的神经系统的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强的时候,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时代的进步与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在呼唤着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强调和突出心理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做好这件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培训教师队伍,普及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水平。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自身的心理学理论水平和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即“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才能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从而成为合格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

3.2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传统的普通课程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心理教育课程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认识;同时对学生中带有共性的心理进行辅导,训练克服的方法。以课程教学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教学与活动并重的原则,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还应当遵循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课堂中可以采取短剧表演或角色扮演、价值澄清、两难推理等训练方式,寓知识教育于活动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的优点在于大面积让学生受到教育,效率高;缺点是缺乏具体针对性,对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难以有效地解决。这就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来完成。

3.3多种形式普及心理知识。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设立“心理信箱”,开辟“心理热线”,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活动相当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辅导或个别教育,其任务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别的心理问题;度过一些特殊的心理历程,如早恋、升学或就业选择,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则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某些建设性的指导。心理咨询是辅助者(咨询员)通过与来访者(求助者)单独的接触,如会面、知心电话、信访咨询等,运用个别谈话、观察、训练等方式,对来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咨询和治疗。

3.4广泛开展多种艺术活动,用良好的艺术教育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要塑造中小学生美好的心灵,离不开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心理品质。如古希腊伟大的教育家柏拉图便提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陶冶人的心灵。他指出:“一个儿童从小受到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O1,合适的音乐教育,可以使人心灵受到陶冶,性情得到调和。旋律和曲调的协和、庄严和优美,能使人精神和谐,举止有节,仪态优美。

3.5必须重视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卜,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好坏有着很大的关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之脱离动物界并成为有才能的人很重要的表现是人对大自然、周围世界所存在的美的感受和欣赏,以及随之而不断发展的对美的创造。他提倡让孩子们动手创造并保护美的环境和教室的布置来接受美的陶冶。我国许多教育家如孟子、荀子等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包括对人心理的影响。如果校园环境优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便可受到美的陶冶,进而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6向家长宣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子女许多心理品质尤其是个性的形成与父母关系极大。如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日本心理学家松原大哉指出:“婴儿生长的环境,是由母亲准备的,但必须认识到,整天都照料并同婴儿说话,母亲本身也是重要环境之一。……对婴儿的未来而言,母亲的存在,家庭生活方式是无法估量的重要。⑦”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家庭气氛宁静愉快,孩子便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行为问题。因而父母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子女的心理品质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

总之,我国当今中小学生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并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切实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开辟更广阔的领域,使素质教育能向纵深发展,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新的层面。只有这样,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参考文献:

[1][5]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思想政治一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

[2]陈增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文汇报》1997120.

[3][]H.B.科勒斯涅克《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土的应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

[4]李雪莹《儿童行为与行为异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1.

[6]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8.

[7]松原大哉著,王树木等译(从零岁开始的教养—培养优秀儿童的要点》,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5.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