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11/30 阅读数:408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摘要: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教师作为小学课堂中的主导者,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结合儿童认知规律,创造性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逐渐掌握思维方法,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问题的思考不知从何处开始想,怎么想。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教师作为小学课堂中的主导者,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结合儿童认知规律,创造性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逐渐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激发思维兴趣,使学生乐思

兴趣对人的行为功能有推动作用和内驱作用,人做任何事情,如果是建立在浓厚兴趣之巅,其行为会更积极主动,注意力会更专注,心情会更愉快。兴趣对思维也会产生同样的效应,当学生有兴趣思维时,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会主动、愉悦地开启大脑,搜集信息,加工有利的新要素,进行探索创造,就不会把思考当作负担,而是把想办法解决问题当成一种乐趣。为此,在培养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思维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产生了思维兴趣,才会乐于思。

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在他们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性,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思维产生兴趣,且能把思考带入课堂学习中。唯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专注、快乐地遨游数学知识海洋,主动去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去理解数学概念及其运算规律。

1.1猜谜激趣  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课堂开局的几分钟,设置一至两个谜语猜一猜,通过猜谜促使大脑细胞活跃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一个学习思维状态。这是深受学生最喜爱的方法。比如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上新课之前,教师设置了猜动物的谜语:“大眼睛,宽嘴巴,身穿一件绿衣裳,水里田里都有它,唱起歌来呱呱。”孩子们凭借已有的经验和联想,立刻引起对这些特征的注意,并进行组合,想出来是“青蛙”。然后通过 “一只青蛙4条腿,两只青蛙8条腿……”自然引入新课。这种激趣方法有两大好处:一是谜语能提高兴趣,学生一遇猜谜语,兴奋度立即提升;二是猜谜能充分调动学生大脑快速运转,是激发和启动学生思维的最佳方式。

1.2问题激趣  “有疑则思,有思则进”。问题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产生思维冲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最近学区创设问题,以疑促思,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比如教师提一些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到的?”“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说一下你的理由?”通过这些问题的有效刺激,教师逐个分解引导,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和依据说出来。当学生能完整有序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时,有教师的认可和称赞,他们的成就感会特别强烈,对思考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不过,教师创设问题时要注意:一是要避免过细、过碎,要紧扣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突出数学本质属性;二是要具有阶梯性和挑战性,要有利于学生重组和改造,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1.3表扬激趣  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展示的思维过程是正确时,教师要利用恰当的语言及时对学生加以表扬,通过表扬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思,努力想。比如,在计算时,当学生有多种办法时,教师可以这样表扬:“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办法。”“你们小小年纪,脑袋转得这么快,真棒。”“会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会越来越聪明啰。”表扬鼓励的内容,要重在学生思和想,语言即要恰如其分,又要能产生激励效应,这种效应就是能使学生产生思维欲望和冲动,促使大脑自觉进入思考状态,学生数学思维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2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会思

低年级学生只有六、七岁,思维形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即思维建立在实物、图形、及其表象的基础之上,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低年级数学内容大部分是数及其加减运算,内容虽简单,但是对于认知水平低下,生活经验匮乏的低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学起来比较枯燥,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最终依赖的还是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解决“从何处想”“ 怎么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思。

2.1从实物图形入手,丰富数学表象  一年级第一二册教材内容是学习100以内的数,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100以内的数,理解这些数所表示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一边摆学具,一边想,或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数的概念。比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1的认识,1是根本,其他的数2、3、4、5分别是由2个1、3个1、4个1、5个1组成的。笔者设计的教学步骤:第一步是对单个1的认识,利用1支笔、1个苹果,1颗糖等具体的物体认识数1,加强学生对数1的形象认识,在学生头脑中抽象出1的概念,即单个可以用数字1表示;第二步是对同类组成1的认识,利用图片1盒笔、1箱苹果,,1袋糖理解数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很多个也可以组成单位1,加深对数1内涵的理解:即1可以表示单个,也可以表示很多个组成的同一类。第三步是学生根据学习数1的方法,从图形到数,通过大量图片和学具的视觉刺激,不断丰富数学表象,在经过大脑加工思考之后,学生对2~5这四个数所表示的意义就能准确理解,正确建立这些数的概念,学生形象思维得到有利发展。

2.2从演示、观察、比较入手,摄取数学表象  一二年级数学教材内容除了数的认识之外,还有数的加减运算。其教学目标是正确理解运算规则,并利用运算规则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通过观察、比较等教学手段,找出规律,建立运算规则,学会运用规则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加法3+1时,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让学生观察:左手拿着3个红色气球,右手拿着一个蓝气球慢慢地放在左手里,问现在手里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学生回答4个。老师再提问“为什么会是4个?”学生因为看到演示过程,形成的数学表象是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就是4个,对于“加法是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的运算”,理解就非常准确。

因此,不管是数的概念建立,还是运算规律的形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离不开直观形象和表象的。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只有发展了形象思维,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慢慢培养。

3训练抽象思维,使学生善思

抽象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在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教师适时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数学概念和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判断和推理,达到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

例如教学退位减法15-9时,在学生借助学具完成计算时,教师进一步提问:“谁能不借助学具,根据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就能算出15-9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进入思考状态。他们回答很精彩,有的说:“把15分成9和6,先用9-9=0,最后剩下6,所以15-9=6。”有的说:“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用1+5=6。”还有的说:“把9分成5和4,用15-5-4=6。”……当学生分别展示完自己的思维过程之后,教师接着提问:“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根据数的分成和不退位减法运算来进行思考的,学生整个思维过程明显脱离直观形象,而是直接通过数的概念和所学的运算规则来进行推理判断,有理有据,非常完整。为此,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是怎么想的”,能激活学生思维,达到训炼逻辑思维的目的。

总之,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爱上思维;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思维方法,即“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只有这样,低年级学生才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