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中学政治课程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公民核心素养培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重视,提升公民核心素养也己成为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我国转型期人才需求现状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学政治课程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核心素养培育应该突出核心价值观培育、民主参与素养培育、理性人格素养培育、宽容与合作能力培育四个方面。中学政治课程应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思考公民核心素养培育框架,突出公民政治素养与民主参与能力培养特点。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程;公民核心素养;政治素养;公民参与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面临着的外部威胁、国家认同、社会凝聚力与经济发展等问题,使公民素养培育问题变得极为迫切。当前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加速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孕育了新的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思想,而各种非和谐社会现象的发生也折射出我国公民素养相对滞后,制约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及国家的长远发展。我国对公民素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升。
1、中学政治课程对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一)公民素养培育是当前我国人才需求现状的重要议题
当今,中国公民素养的现实状况正处于困境中,这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有学者尖锐指出:中国当代公民素养的现状用“问题成堆”来描述一点都不为过。这些转型期公民素养出现的新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其直接带来的社会秩序混乱、风气不良、群体性冲突等是不争的事实。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恩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改变当前中国公民素养现状是当今中国面临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与转型期的国内现状必须做出的实际抉择。将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置于中学政治课程视域下,实现公民素养的良性发展是公民素养培育的现实路径之一。
(二)中学政治课程建设不能回避公民素养培育
对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的思考,既是中学政治课程建设的理论问题,也是面对建立公民社会的呼声做出正面回应的现实问题。全球化时代,公民身份认同出现的新问题给主权国家的公民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任务。为了立足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安全,中学政治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为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石,塑造国家的根基。
中学政治课程的根本在于培养满足国家需要的、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公民。对中学政治课程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培育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将公民素养问题置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结合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建立课程对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框架,探究不同时代对公民素养的不同界定、当前中国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应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培养、国家意志在公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中是怎样体现出来、中学政治课程应该怎样培育这些核心素养等问题,形成关于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话语体系。
2、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维度
中学政治课程对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包括对诸如国家认同、民主精神、价值倾向、承继传统、理性人格、宽容与合作能力、知情、负责与参与型的公民核心素养等内容作出符合课程模式的阐释。在此,我们提出“着力培育青少年现代公民核心素养,凸显政治社会化实质,发挥其在国家认同、价值判断、知情、负责与参与等方面的意义,推动青少年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理念,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培育维度:
(一)核心价值观培育
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公民核心素养的首要因素。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中心、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是人们深层次的信念系统,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念体系的统帅和灵魂。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般价值观所不具备的对学生的未来实践活动的特殊导向与制约功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规定着思想与实践的目标和方向。
(二)民主参与素养培育
民主参与素养是公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公民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自规则教育,是一种“植根于集体决策和行动中的民主教育。”有西方思想家在总结公民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真正的危机不是我们的孩子在多大程度上不知道民主是什么,而是他们很少能够具备参与民主的能力。他们强调,年轻人需要机会领导、服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可以运用他们的“精力、创造性、应变能力、独立性和新思想”参与到政治活动、社区事务中去,这种能力的获得对于15-22岁的年轻人来说比到30岁或40岁将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三)理性人格素养培育理性人格是公民主体性基础素养,包括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这是是现代公民培育的灵魂,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公民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可见其在公民素养培育中的突出地位。
3、公民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框架的思考
奥利瓦将课程定义为“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9 ] (173)在课程实践中,公民核心素养培育是一系列的计划,可能是一个单位,也可能是一系列项目,作为学校整个公民教育程序的一个单位而承担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而存在。
4、课程培育中应该突出的两个特点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对公民素养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通过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对公民核心素养理解的评估与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中学政治课程对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明确以下两个宗旨:
(一)公民政治素养是公民素养培育的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在于培养具有国家需要的,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公民。中学政治课程的功能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和进行政治觉悟教育、开展思想育人的国民教育课程。因此,政治性是课程的本质属性。课程的政治指向、建设规律和人才要求所决定,中学政治课程必须坚守意识形态本质,必须以政治性为方向。公民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中学政治课程育人的内在规定,与课程本身政治育人的根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一致的。[14〕从国内外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公民教育课程的最终关注点是公民行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获取公民在行为上对民主政治的支持,其实质是一种政治教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民教育的侧重点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其宗旨一直是服务于民主政治的需要。
(二)强调民主参与精神的培育
公民参与是公民素养的核心特征之一。对于不断面临着的越来越多的全球性的问题与挑战,社会自身不能建立其民主制度及充分发挥其功能的体制框架,也不能单凭依靠国家政治来解决,它需要全民参与。意识与知识不等于能力,公民参与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对意识培育与知识教育,更需要切实的行动。因此,如何教导公民参与到问题中去已成为当代各国公民素养培育的核心精神,这一精神引导着各国公民素养培育对诸如公民素养在公民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地位、未来需要什么形式的公民政治素养、适当的课程是什么、非正式课程发挥什么作用、如何评估年轻人对民主和政治利益的理解、他们是否关心及如何有效地参与到民主政治活动中等问题的思考来完善和发展其公民素养培育,增强学生民主决策与参与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培育思想对课程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挑战。
(三)关于培育内容的思考
课程培育框架的建立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关键知识的选择问题。在课程培育的三个维度(认知、情感、行为)中,认知维度是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认知维度支持学生成为知情的公民,了解政治与社会进程。认知和情感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基于假设学习(认知)中关于权利和义务等对政治价值认知的意义,和参与在具体活动中导致对政治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和尊重。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而存在,中学政治课程要能够影响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知识(包含政治教育的关键知识)存储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