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追寻
摘要:大学课堂应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交往活动开展最充分最彻底的领域。由于大学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原因,今天的大学课堂教学交往表现出教学交往单边化、教学交往形式简单化以及交往载体不可超越性等不足。我们必须确立交往双方的主体性,加强对话,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学课堂教学交往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大学教学交往;交往主体;交往形式;交往载体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形式,必然以交往作为其基本活动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交往。大学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大学课堂教学作为追求高深学问的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展开其社会行为的过程,理应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交往活动开展得最充分最彻底的领域。
1、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应然
1.1大学教师、大学生和大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在描述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理想状态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交往的主体—大学教师、大学生和交往的载体—教学内容。
首先,大学教师不仅是既成知识的传递、传播者,更是未知知识的研究者与创造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早有伙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明见。可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创新知识是大学教师的重要使命。因此,作为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既成的知识,更要创新知识。
其次,大学生多数处于18岁—24岁之间,身心发育基本成熟,具有从事独立学习、承担学习任务的身体素质。同时,由于其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且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不断增强。因此,该时期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性,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形式有较强的鉴赏能力与批评精神,对思想性和探索性问题有较大的兴趣。
第三,大学教学内容具有典型的专业性、明显的前瞻性和相对的不确定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己有定论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科学成就、各种学术流派、学术观点以及各学科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和学生共同探索未知领域。
1.2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理性分析
在交往的大学课堂上,交往主体、交往类型、交往载体都应具有其特定的含义。
(1)交往主体。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深入研究交往问题,认为交往必须从相互关系入手,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饭动的、双向的”。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每一个具体的大学教学交往过程必须发生在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的被动的、双向的”关系当中。也就是说,大学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必须在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主体性张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2)交往类型。交往,作为个体与群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其类型非常丰富。它既包括个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还包括群体之间的交往。因此,大学课堂教学交往形式理应五彩斑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等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交往形式下,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课堂的性命活力”得到了真正焕发。
(3 )交往载体。大学课堂教学交往追求主体间的全面理解与沟通,应使李生获得知识、意义、思想”,使学生在交往关系中和相互理解中获得经验与精神成长,师生双方的生命意义获得提升。因此,真正的教学交往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文本,而应在既定文本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超越文本,有所创新,这样的教学交往就具有了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在具备如上特征的大学课堂上,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青年学生都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平等地参与到交往过程中,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充分、彻底地交换、分享与未知领域有关的思想、观点以及个体独特的情感与体验,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在此过程中,师生的视界不断开阔,智慧渐次提升,情感逐步发展,思想之间常常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新的知识缘此得以生成。然而,审视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交往,我们不禁感到遗憾。
2、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
2.1由于大学课堂教学交往主体客体化导致的交往单边化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上,一直高唱着教师主体的主旋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瞥家”、李者”自居,认为自己是法定的牧威”,总是津津有味地向全体学生`fib道、授业”,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装演”,而对规众”学生)的反应很少关心。青年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对于专业知识的不成熟性,只能洗耳恭听,被动接受来自牧威”的训导。原本具有主动精神的学生被置于客体地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异化为主体对客体的训导与灌输,就好像水遇到了油”,不可能发生沟通与交往,也碰撞不出美丽的火花。可见,现有的大学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明显的单边化倾向,学生的反馈大大缺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相融缘何得以实现?
2.2大学课堂教学交往形式简单化
现今的大学课堂,班级授课制是主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作为个体与学生群体进行交往。诚然,这种个体与群体的交往的确在扩大交往对象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因如此个一群形式的教学交往长期以来为广大教师青睐。然而,如果原本五彩斑斓的教学交往形式被简单化为今—群”交往一统天下,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只能成为美好的鸟托邦”。这样,师生、生生的交往关系必然疏远化、抽象化,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交往势必远离这样的课堂。
3、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缺失探因
3.1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
首先,大学教师的观念,尤其是课堂教学观,对大学课堂教学交往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约瑟夫·阿克塞尔罗德.JosephAxelrod, 1973在作为艺术家的大学教师》一书中将大学教师分为四类:以内容为中心的大学教师、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教师、以智力为中心的大学教师和以个人为中心的大学教师。
我们认为,不同教学观念的教师对大学课堂教学交往有不同的含义。以内容为中心的大学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持这种观念的大学教师处心积虑地讲授既成知识,费尽心机以系统的方式概括教材,并期望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和应用教材,认为这样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这种教师只关心既成的知识,忽略了学生,根本不顾及交往。可想而知,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所向往的指向师生生命提升的交往缘何得以发生?不幸的是,在今天的大学课堂上,这样的教师比比皆是。
3.2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影响大学课堂教学交往。乔纳森·沃伦ohnathan Warren, 1974对学生进行了粗略的划分:有的学生以自己为中心,另外的学生则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学生不喜欢受教材的约束,喜欢讨论课,甚至喜欢讲课。
3.3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教师个体—学生群体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今天的大学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模糊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同时,班级授课制又多采取秧田式座位排列,这种座位排列方式非常封闭。学生与学生之间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这样,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主体之间交往活动的匾乏。
4、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追寻
4.1确立大学课堂教学交往双方的主体性,重塑师生关系大学课堂教学交往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其本质是师生
对彼此关系的塑造。这样一种塑造,同样是以教学交往双方的主体性为前提的。要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大学课堂教学交往,交往双方必须具有主体性。与教师交往的青年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是能动的人,具有发展自身潜能的需求和内在成长的需要,愿意自觉地积极参与教学交往;另一方面,他们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参与交往的能力。因此,青年学生不应被视为少知、无知的客体。大学教师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从可能性还是必要性来看,其主体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大学课堂教学交往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体性。
4.2加强对话,在互动中超越既定的交往载体
在交往双方主体性高扬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大学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涌动和成长的舞台,对话则是舞台的有力支柱。在这里,对话并非原始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形式,而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
4.3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交往需要双方之间彼此相互理解与沟通,具有明显的双向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其单向化特征十分突出。在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下,青年学生或许能局部理解教师个体,但是教师个体要理解全体学生,并与全体学生沟通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必须在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五彩斑斓的交往方式提供生存的空间。
18世纪法国的洛可可沙龙和伦敦咖啡馆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大学应将妙龙”、坳口啡馆”、俱乐部”等作为教学组织形式,打破班级授课制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追求高深学问的大学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充分交往提供更宽广的空间。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丰富,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多种形式的交往成为可能。在丰富多彩的交往形式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人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生动活泼的氛围是交往最完美最生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