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浅谈小学生写字课中的练字练口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字的好坏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面对学生现在懒得动笔,写不出令人满意的字的普遍现象,那么如何使学生写好字,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呢?为什么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写字教学收效不大,问题的症结何在?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内教师过多的讲解造成学生学习信息超载,一下子消化不了,练习的时候则不认真读帖,一味机械重复地“抄”字,很大程度强化了原有的不良书写习惯,所以学生的写字水平几年后仍原地踏步,更谈不上规范、认真了,当然,也谈不上质量。为此引导学生对范字形成正确的认识才是关键,而学生只靠教师的引导,通过观察、比较才能出现思维的火花。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则是根据语言表达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促成学生学会读帖分析的一条捷径就是让学生多动口,说说自己的见解,通过思维的外部形式即语言的交流促进思维的碰撞形成对帖子的规律性认识。只有规律性地认识字了,书写也就能规范了,书写规范了,说就自然而然地进步了。一句话,借“练口”促进“练眼”、“练脑”与“练手”,让多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激活状态,促成观察、思维、鉴赏与书写能力的综合提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新做法。
有效的提升,对学生的训练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教材上,教师要善于从各个方面来获得更多的语文课外知识,以此来作为对自身教学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然而就我国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由于认为自己教的是小学生没有这个必要,或是认为引进课外内容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等,以及一些学校由于能力不足因此没有条件为教师提供教材以外的教学设施等,基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只是单纯地围绕课本教材来对学生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致使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局限,其语文阅读能力难以提升。
1.加强语文词句基础训练。一篇完整的文章是由各个段落组成的,段落由句子连接而成,句子则由文字和词语构成,因此对语文教学来说词句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句子的组成方式进行指导,以达到句子理想的效果,这样才能够将文章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一段话或是一篇文章,教师不能存在应付心理,让学生只是简单地念几遍就随便了事,应根据所学知识点为学生布置课下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够带着问题去深入阅读,将相关句子、词语在课文中标注出来,这样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就能够有助于其理解,进而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理解力和阅读力的目的。如在讲授《草原》一课时,考虑到文章内容主要是描写草原秀丽的景色,抒发作者初次见到草原愉悦的心情,在进行实际授课时,可先设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进而从阅读体会中去感受和理解文章,之后再对文章进行细致的讲解。
2.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英国著名文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只需对其一部分进行阅读即可,有些则只需知道其中的大概内容即可,然而对于那些少数的好书而言,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进行阅读。”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略读即是对文章快速、粗略的阅读,其中包括文章说明、作者简介、文体等。其目的在于对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对段落的梗概进行简单的了解,抓准主线,明确文章的创作背景。精读即是对整篇文章的深入研究。在精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注意结合文章语境,对文章进行全面的理解;要理清头脑思路,以更好地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把握;要加强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针对摘录、写体会、背诵、品读等精读文章的各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引导教学。如,在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内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主旨段落等进行批注,并在教师讲解文章时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以使学生有效、有序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3.重视语文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立性,是对课内语文阅读内容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课内语文阅读进行深化和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可以对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形成弥补的作用,能够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新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重视语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首先要教授学生好书、坏书的识别标准,让学生多读一些积极的、文艺性、知识性、思想性较好的书籍,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为其选取一定范围的参考书籍,如少儿科普、地理常识、历史故事、童话寓言、名人轶事等,且生词较少、难易适度、内容丰富、篇幅适当。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文章中出现的一些优美的句子、谚语、格言、名人名言以及自己的一些阅读体验、感受等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加丰富,还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写作、分析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