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初中生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的动态分析
摘要:研究目的 探寻初中生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的发展变化规律,为科学合理的开展日常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研究方法 以2014年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三年的数据跟踪对初中生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 初中生的身体形态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生身体形态增长幅度及变化趋势存有差异:男生12岁到14岁均呈现显著性增长;女生12岁到13岁呈显著增长、13岁到14岁身体形态无显著性变化。男女生身体形态在12岁到13岁的增长幅度高于13岁到14岁增长幅度。初中生肺活量在12到14岁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性提高。初中生身体素质变化存有性别差异:男生的速度、爆发力及耐力均显著性提高;女生速度、耐力呈现显著性提高,爆发力无显著性提高。柔韧性素质男女生均无显著性变化。 结论 12岁到14岁是初中生速度、力量、耐力素质发展关键时期,身体素质的变化呈现出性别差异,因此体育教学工作应结合男女生身体素质发展规律进行有效开展。
关键字:初中生 ;身体形态; 身体素质; 动态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起更为广泛的重视。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了解初中生各年龄段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的生长规律及特点;对于科学合理的开展日常体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以2014年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三年的数据跟踪,旨在掌握初中生在12岁到14岁期间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的变化规律,为切合实际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4年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内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工作,收集到该年级学生2014、2015及2016年连续三年的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参加检测的样本均为能正常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发育健全、身体健康的学生。筛选出连续三年均正常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学生总共268人,其中男生146人,女生122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试法 在每年10月到11月期间内,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要求对学生以下指标进行测试,即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米(男)、800米(女)、50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
1.2.2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6.0对学生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为本研究提供实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
1.3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络平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
2、结果分析
2.1身体形态及身体机能比较
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两个方面;身体机能为肺活量。由表1可以看出,初中生身高、体重及肺活量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12岁到13岁的增长幅度均大于13到14岁的增长幅度;男生在12岁到14岁的身高、体重及肺活量均呈现出显著性增长,女生在12岁到13岁身高、体重呈现出显著性增长、13到14岁身高、体重无显著性增长。12岁到14岁男女生肺活量均呈现显著性提高。
身高方面:12岁至13岁男生增长7.49cm,女生增长3.22cm;13岁至14岁男生增长3.88cm,女生增长1.38cm。体重方面:12岁到13岁男生增加7.01kg,女生增加4.22kg;13岁至14岁男生增加4.04kg,女生增加1.57kg。肺活量方面:12岁到13岁男生增加559.63ml,女生增加215.84ml;13岁至14岁男生增加432.48ml,女生增加204.24ml。
表1 12岁-14岁学生身高、体重及肺活量指标一览
性别 |
项目 |
12岁 |
13岁 |
14岁 |
增幅1 |
增幅2 |
P1 |
P2 |
男生 |
身高(cm) |
160.66±8.84 |
168.15±7.60 |
172.03±6.71 |
7.49 |
3.88 |
*** |
### |
体重(kg) |
51.47±12.09 |
58.48±12.47 |
62.52±13.01 |
7.01 |
4.04 |
*** |
## |
|
肺活量(ml) |
2790.37±661.87 |
3350.00±726.31 |
3782.48±675.52 |
559.63 |
432.48 |
*** |
### |
|
女生 |
身高(cm) |
157.8±5.45 |
161.02±5.09 |
162.4±4.79 |
3.22 |
1.38 |
*** |
|
体重(kg) |
47.82±9.34 |
52.04±8.92 |
53.61±8.19 |
4.22 |
1.57 |
*** |
|
|
肺活量(ml) |
2462.20±479.70 |
2678.04±429.781 |
2882.28±416.72 |
215.84 |
204.24 |
*** |
### |
注:***p<0.001; **p<0.01; *p<0.05;***#<0.001; **#<0.01; *#<0.05 .p1代表12-13岁、p2代表13-14岁
2.2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个方面[2]。其中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而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50米跑是反映速度素质的常见指标。立定跳远是反映下肢爆发力的主要指标。柔韧素质[4]是反映学生躯干和下肢各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是下肢肌群、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的总称;以坐位体前屈作为反映柔韧性的指标。耐力跑是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反映学生心肺长时间工作能力[5]。其中男生为1000米,女生为800米测试。
2.2.1男生身体素质的比较
由表2可知;男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趋势,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坐位体前屈除外)在12岁到13岁、13岁到14岁均呈现出显著性提高,而且12到13岁的增幅大于13到14岁增幅。男生坐位体前屈呈现略有下降后又上升趋势。
速度素质(50米跑):12到13岁提高0.71s,13到14岁提高0.39s;下肢爆发力(立定跳远)12岁到13岁提高16.38cm,13到14岁提高14.16cm;耐力素质(1000米)12岁到13岁提高39.13s,13到14岁提高33.14s;柔韧性指标增幅无显著性变化。
表2 12岁-14岁男生身体素质指标一览
性别 |
项目 |
12岁 |
13岁 |
14岁 |
增幅1 |
增幅2 |
P1 |
P2 |
男生 |
50米 |
8.75±0.86 |
8.04±0.90 |
7.65±0.66 |
-0.71 |
-0.39 |
*** |
### |
立定跳远 |
178.14±23.49 |
194.52±26.45 |
208.68±24.84 |
16.38 |
14.16 |
*** |
### |
|
坐位体前屈 |
7.03±7.09 |
6.84±7.34 |
9.72±6.73 |
-0.19 |
2.88 |
|
## |
|
耐力跑 |
306.88±48.32 |
267.75±39.30 |
234.61±29.04 |
-39.13 |
-33.14 |
*** |
### |
注:***p<0.001; **p<0.01; *p<0.05;***#<0.001; **#<0.01; *#<0.05 .p1代表12-13岁、p2代表13-14岁
2.2.2女生身体素质比较
由表3可知,女生身体素质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各项素质指标提高的显著性存在差异。其中速度指标(50米跑)12到13岁呈现出显著性提高,13到14岁无显著性提高;爆发力指标(立定跳远)12到13岁无显著性变化,13到14岁提高显著;耐力素质(800米)连续两年均呈现出显著性提高。
女生速度素质(50米跑)12到13岁提升0.38s,13到14岁提升0.06s;爆发力(立定跳远)12岁到13岁提高2.24cm,13到14岁提高5.39s;耐力跑指标在12到13岁提高19.84s,13到14岁提高18.5s。女生坐位体前屈先略有增加后趋于稳定。
表3 12岁-14岁女生身体素质指标一览
性别 |
项目 |
12岁 |
13岁 |
14岁 |
增幅1 |
增幅2 |
P1 |
P2 |
女生 |
50米 |
9.16±0.71 |
8.78±0.65 |
8.72±0.54 |
-0.38 |
-0.06 |
*** |
|
立定跳远 |
159.84±14.80 |
162.01±18.29 |
167.47±16.81 |
2.24 |
5.39 |
|
# |
|
坐位体前屈 |
13.37±7.45 |
14.28±6.11 |
14.15±6.10 |
0.91 |
-0.13 |
|
|
|
耐力跑 |
252.87±28.68 |
233.03±25.38 |
214.53±16.27 |
-19.84 |
-18.5 |
*** |
### |
注:***p<0.001; **p<0.01; *p<0.05;***#<0.001; **#<0.01; *#<0.05 .p1代表12-13岁、p2代表13-14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 1初中生的身体形态指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男女生增长幅度及变化趋势存有差异:男生12岁到14岁均呈现显著性增长,女生12岁到13岁增长显著。男女生身体形态在12岁到13岁的增长幅度高于13岁到14岁增长幅度。
3.1.2初中生肺活量指标在12岁到14岁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性增加。
3.1.3初中生12岁-14岁身体素质的变化趋势具有性别差异。男生速度、爆发力及耐力指标均显著性提高;女生速度、耐力指标呈现显著性变化,下肢爆发力无显著性提高。柔韧性素质无显著性变化。
3.2建议
3.2.1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校身心健康全名发展的意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3.2.2加强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逐步完善考试评价方法,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
3.2.3提高“三课两活动”中体育教学的学练强度;结合学生身体变化规律进行针对性教学。
3.2.4加强家校互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及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120.
[2]蔡皓,袁凌燕.青少年健身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6.
[3]唐继龙,范安辉.重庆市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动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9).
[4]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人体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