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调查报告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8/13 阅读数:352

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调查报告

摘要:高校一直以来都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遏制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尤为重要,电信网络诈骗给高校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被害人访谈等方法,调查广州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自我防骗意识以及高校平台宣传防范网络诈骗效果,以期提高高校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以及给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广州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调查报告

基金项目:系广东培正学院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电信网络诈骗情况调查报告——以广州部分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9093)

1.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网络时代,各种网络犯罪也越来越多,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少、容易上当等特点进行诈骗,所以加强对高校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的研究尤为必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被害人访谈等多种方法调查广州市部分高校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现状,通过认识广州部分高校学生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况,为我国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对各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一一对应提出安全的应对措施。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公安部门为保障,高校为实施平台,学生为行动者”的体系,实现“合纵连横”的实践模型。

 

2.电信诈骗文献研究情况

首先,电信网络诈骗最早于九十年代形成于台湾,是利用冒名卡对居民进行诈骗,通过了解受害者的部分信息,再利用受害者的贪便宜的心理。2003年,台湾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加大,诈骗团伙开始对缺少防骗意识的大陆百姓进行诈骗。其次,大陆缺少相应的法律,对该犯罪打击力度小,根本不用担心是否犯罪。当时大陆人民对电信网络诈骗完全没有防范意识,轻而易举的就被骗,电信网络诈骗迅速向大陆蔓延,利用大学生容易受骗的特点,高校成为了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电信诈骗特征主要有:

第一,侦破案件难度大。早期形成的电信网络诈骗大多数为个人作案,随后变成团伙、集团作案,集团内部分工明确,犯罪头目采用各种方式隐藏自己的身份,该犯罪集团被查到后,只能捕捉到次要人员,完全不知道头目的具体信息。

第二,监督部门难以监管。由于公民对自己信息保护意识不够,监管部门即使对信息贩卖进行严厉打击,打击效果并不佳。学校也未有足够的措施保护高校学生信息,甚至部分学校无意间披露了学生个人信息,例如学校公示奖学金名单时公布了学生完整的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第三,采用境外作案形式。现在的犯罪集团多数采用境外作案形式,公安部门对犯罪人员的追踪变得更加困难,其主要头目在境外,境内以高价招聘普通人作案,侦查人员往往只能抓到被操控的普通人,无法将主犯归案。

第四,侦破后追回账款困难。2013年,瞿某某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引诱被害人错误认识自身健康情况,不断推销各种无效产品。经统计一共骗取了927位受害者,受骗金额达到八百余万元,案件侦破后并没有成功追回任何赃款。

从目前法律对网络犯罪的立法情况来看,仅有民事方面的合同诈骗和刑事方面的诈骗罪。电信网络诈骗属于刑事诈骗的一种,实质上还是诈骗,诈骗在2000元以上,单位在5万元以上才能算是违反我国刑法规定。当然,犯罪行为人非法所得财物越多,其量刑相应加重。

我国刑法目前并没有对电信网络诈骗单独立法,只是在诈骗罪上有相关规定。我国刑法第287条对利用计算机实行诈骗有相关规定,即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处罚,但是规定过于笼统,并未细化,导致在司法活动中难以启到实际效果,且刑罚比较低,起不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1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调查组主要对广州部分高校开展了“广州市部分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情况”的调研,包括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工商学院、广州工业大学等几所广州高校。时间为2019年10月8日至10月18日,共进行了10天的问卷发放和收集。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2份,回收率为96%,按男女比例分,其中女生占59%,男生占41%,按年级划分,大一占16%,大二占23%,大三占46%,大四占12%,研究生3%。其中有19%的同学表示网络诈骗对自己的生活有影响,61%的同学表示感觉一般,20%的同学表示对此没有任何感觉。在问及对现有网络诈骗的发展现状时有144人(75%)认为现有网络诈骗的行为越来越多,有19人(9.9%)表示现有网络诈骗的行为一成不变,9人(4.7%)认为网络诈骗的行为越来越少,共有20人(10.4%)表示不太清楚现有网络诈骗的情况。

 

3.2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类型

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有很多,在高校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是高校学生高发的类型:

第一类是网络兼职型诈骗,诈骗分子利用高校学生兼职时间少、且缺少寻找正规兼职的途径,通过兼职、QQ群发布虚假的兼职广告,诱导学生去兼职,导致学生受骗的诈骗。

第二类是冒充客服型诈骗,诈骗分子利用非法渠道获取学生个人信息后,冒充淘宝、京东等知名网站客服,以订单有缺少、快递丢失等理由让受害人点开具有木马的链接,盗取受害人支付宝、银行卡资金的诈骗。

第三类是利用熟人诈骗,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窃取微信、QQ,以“急需用钱”“代缴话费”等理由,诱导受害人转账。或是利用其关系,以需要验证为由,骗取受害人其账户密码,再通过手机验证盗取资金的诈骗。

第四类是网络购物型诈骗,诈骗分子以低价促销为由,通过微信、QQ发布虚假消息诱导受害人,一但受害人上当,便以各种理由诱导受害人汇款,却迟迟不转账的诈骗。

第五类是电信恐吓型诈骗,诈骗分子事先精准掌控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伪装成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恐吓诈骗,以各种罪名对其恐吓,然后以帮助洗脱罪名,诱导其转账的诈骗。

这五类诈骗都是高校频发的诈骗,其利用高校学生贪小便宜、对自我信息保护意识低、想赚取零花钱等特点,针对大学生进行的诈骗,其原因是大学生缺少防范意识、辨别能力、社会阅历,未能识别网络诈骗。学校缺少防骗安全教育,对该防范网络诈骗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网络诈骗就在身边。

 

3.3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80人(41.7%)曾被网络诈骗过,其中有10人(5.2%)竟然被骗3次以上,这80人中还有7人(8.7%)被诈骗金额达到2000元以上,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平均花销1197元,2000多元则相当于2个月的生活费。调查显示有接近60%的学生会第一时间都会选择报警,但还有11%的同学会选择自认倒霉,还有29%多的同学会向亲人、朋友求助,或者是跟诈骗人员进行交涉。但是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同学知道被诈骗金额小,报案并没有效果,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若按照我国刑法的立案标准,个人诈骗公司财务需要达到2000元以上,那就是本次调查结果的91.3%是不符合立案标准的,这显然没有维护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表示:身为大学生,我们要自己警惕,提高防护意识,能够很好地的打击网络诈骗。其次是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治理犯罪,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和惩戒力度。有7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还有同学认为自己多去宣传,多去了解网络诈骗的方式与形成,也能很有效的打击网络诈骗。

在了解大学生对于自我信息保护上,有122人(63.5%)表示会从官方网站下载软件,只有99人(51%)会在支付时仔细检查支付网站是否正确,还有62(32.2%)许多账户使用相同的密码。还有8人(4%)的对自己的信息安全持有无所谓状态。问及学校的宣传工作时,有被访谈者表示学校每学期开学会做一场讲座、一月1篇推文,其他的宣传活动比较少。调查数据显示,有156人(81.2%)是从学校宣传了解到电信网络诈骗,剩下的18.8%则是从其他途径接触到电信网络诈骗,其实大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待在学校,应是95%以上都应从学校了解,这显然学校的宣传工作还不够到位。

 

3.3大学生电信网络受骗原因分析

大学生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灾区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大学生自身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初步踏入社会,对社会不够了解,自我防范意识不足,过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能识别虚假网站,且贪图便宜,存在侥幸心理、对网络交易经验也不足。调查中也有70%的大学生表示大多数诈骗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大学生涉世不深、抵挡不住诱惑、太容易相信陌生人,没有形成完整的防骗意识。刚从高中升入大学校园,对认为社会都是善意的,导致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轻信他人。

第二是学校原因,学校作为大学生的庇护所,应该加强引导,对社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电信网络诈骗有全方面的认识,但是事实上却发现学校的宣传工作不足,没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普及,也没有让学生意识到电信网络诈骗的严重性,学生也没有学到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第二,学生兼职保护。学生对兼职的需要日益提升,现有的高校诈骗很大一部分诈骗属于兼职诈骗,学校对学生的兼职活动未得到加强,未建立与企业相联合的兼职,保护学生的兼职安全,学校在这方面保护也不足。

第三是政府方面,在立法方面未考虑到学生这一群体,未形成对这弱势群体的进行法律保护,就诈骗立案标准上,2000元就相当于一个学生两个月生活费,而被诈骗的学生超过90%金额的小于2000元,未能对保护到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不够,甚至这几年还有公示获得国家奖学金学生全部信息的情况,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中,有直接贩卖个人信息,如317条个人具体信息500元,可以详细到个人手机号、姓名、身份证号、家庭地址和家庭成员。在打击犯罪方面,调查结果中,(接受调查者中有41.7%遭遇过网络诈骗,接受调查者中身边朋友或同学遭遇过网络诈骗的占66.15%),根据腾讯公司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有37.4%的中老年网民曾遭遇过网络诈骗,校园网络诈骗率比中老年群体还高,却没有着重加强校园网络诈骗的打击,没有确实保护到学生的利益。

 

4.对策与建议

4.1学生个人方面

学生个人方面应当提高防骗意识,脚踏实地的努力进步,认识到社会没有白捡的馅饼,同时学习各类有关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了解各种网络诈骗,才能最好的保护自己。被诈骗后,应积极主动的维护自身权益,收集有效的证据,报警处理,并且协助警方进行破案,以此为戒。

4.2学校方面

在学校方面,学校可以安排高校学生进行社区防诈骗为主题的普法活动,在提高百姓的防骗意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普法意识。同时深入基层进行普及,发动学生干部、学生会进行宣传,着重宣传其危害。开展学生个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网络兼职诈骗、辨别网站安全信息安全等讲座,应当融入课堂,重视网络诈骗犯罪。应当学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安全的兼职平台,方便学生兼职,减少学生兼职风险。

4.3政府方面

立法方面,政府应当完善信息保护制度,特别是对高校学生的信息保护。加强对信息的保护力度,对信息泄露的应当建立完善的惩罚制度,加大对非法盗取个人信息的犯罪分子的惩罚。着重对校园网络诈骗立法,让网络诈骗的魔爪不敢伸入到校园,保护每个的大学生的利益。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坚决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维护校园安全与社会稳定。

5.结语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深入了解现在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现状及结果。对于我国的大学生的防诈骗的基础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认识,希望通过这次科普调查,能够让更多的同学学到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同时为打击网络诈骗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犯罪分子还是很猖獗,就在本校,每学期被诈骗的学生比比皆是。希望我国更进一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不管是在监管方面还是立法方面,都应该建立完善的措施去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

 

 

参考文献:

[1] 屈 静. 兰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调查报告[D].兰州:兰州大学,2018.

[2] 腾讯110.反欺诈白皮书[R/OL] (2019-03-15).110.qq.com/lesson.html

[3] 陈晓娟.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学分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7,第5期: 119-125.

[4] 吕雪姣 张玉莹.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法治观点.2019.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