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5/7 阅读数:24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成为教育界的新宠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分析和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因此, 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站在时代前列, 紧跟时代步伐, 促进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整合和发展。本文主要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为研究课题, 内容涉及到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重点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外对于知识记忆能力的调查分析, 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 的内容, 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 的内容, 而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 则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65%的内容。为此, 教育界广泛寻找集视听于一体的教育教学平台。在这一教育教学需求影响下, 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问题提上日程, 并开始广泛应用于教学课堂中,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课堂表现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1.1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 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 生活中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 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 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 实现了符合信息时代的一种阅读方式。

1. 2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新颖、细致、形式多样、交互性强、跨越时空等优势, 多媒体技术在处理信息时, 具有生动性、集成性、广泛性、高效性、参与性、可选择性等等特点,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最大限度的化繁为简, 将复杂的知识网络体系或物件内部结构清晰的展现出来, 便于受教者更好的理解深层次的知识。

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下面主要结合建构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 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问题, 他所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称为日内瓦学派。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是: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 建构主义认为, 为儿童创立一定的情境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

根据建构主义基本原理, 当学生面对新的知识点时, 最先反应的是以往的相关知识经验, 因此, 必须进一步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相关知识经验, 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刺激和指导, 反思以往经验、扩展知识经验, 甚至改变错误认知观念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也就是说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结合强化学生原有的经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 形成对于这一问题的正确的认识。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时候, 多数小学生可能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所了解, 对于司马光砸缸的行为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认识, 然而这一认识可能是不够全面的,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司马光砸缸的动画, 使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加深对于这一故事的印象, 同时对司马光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终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可见,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以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达到学习的目标。

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 新奇多变的事物有利于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 产生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小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 对于周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充分利用好小学生的好奇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属于新鲜事物, 富于变幻的多媒体课件能够缓解学生的疲劳学习状态, 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声像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看雪》时,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选取不同的雪景为学生播放, 让学生在了解各种各样雪景的同时, 增强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对于“看雪”的强烈愿望, 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展开课文的学习。

3.2多媒体技术能够攻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能够变静为动, 变快为慢, 使学生获得明确的感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 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攻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 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时候, 大多数汉族小学生认为将水泼到别人身上是对他人的侮辱, 是不正确的行为, 因此难以理解傣族泼水节的习俗。为了攻破这一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境况, 同时为学生讲解泼水节的来历以及节日当天的礼节,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讲到的周总理与边疆人民共度民族节日的盛景。又如在学习《蝙蝠与雷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蝙蝠与雷达如何在飞行过程中准确辨别障碍物和方向, 如果单用语言来讲解这一原理显然是比较单调的, 时间同一考场的考生也无法进行作弊; 试题的覆盖面较广, 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 在线考试系统的标准化管理, 也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 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也为实现大规模考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考试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包括:(1)考试相关安排:负责学生在线报名, 分配考生考号和考场安排,考卷同一回收和考试成绩公布。(2)建立考试题库: 收集整理考试试题, 制定考卷及试卷分析。(3)在线测试功能:在考生答题阶段能够保证试题显示, 记录答案和对答案进行判定。网络考试系统的基础在于考试题库的建立和维护。首先要实现高校体育各项目的题库建设, 不同项目授课教师需要共同完成整个理论考试的题库; 同时借助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实施, 实现课程和题库在统一平台的操作,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能积极主动登录系统学习理论知识, 做好充分的考试准备; 在题库管理方面要实行权限管理, 因此系统管理员要享有对添加试题、编辑试题答案、定时对老旧试题删除的权限, 该系统要确保管理员能设置考试时间和考试考题类型。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 要实现人机对话, 采用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学生只需要在有互联网的考场就能通过ID 登入系统参加测试, 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效率。为方便考生答题, 系统应对考试时间和答题进度学做相应的提醒, 为确保只有没有参加过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考试界面参加考试, 该系统应当针对不同ID 的学生显示不同的考试题目。考虑到使用该考试系统的用户安全性, 考生登录系统要有唯一的密码, 已登录的考生不允许重复登录。在学生考试界面, 系统将根据考试时间和学生ID 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试题生成考卷, 每个ID 的试题都有不同, 也能有效降低学生考试作弊的几率。测试结束后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试卷判定, 无需人力再进行判卷, 减少了教师阅卷的主管因素, 也更能体现考试的客观和公平。考试结束后让学生及时查询考试成绩, 真正实现在线测试便捷高效的特点。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公共体育理论课考试网络化, 相对于传统体育理论课考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3.2.1)考试试题分类不明确。体育运动有多个项目,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    , 体育理论知识也与政治、经济、医学等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设计类别较多, 很多体育理论测试题目没有经过很好的分类, 进而导致体统随机生成的考试试卷不合理, 难易程度参差不齐。题库内试题过度集中在某些运动项目上,也会令考试程度偏易或偏难。(2) 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实施。体育课在高校普遍课时较少, 网络在线课程往往不受学生重视, 从而也影响了在线考试系统的应用管理员对在线测试系统疏于维护和管理, 出现在期末时间有大量用户登录时系统容易瘫痪。

3.2.2结论与建议

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网络考试系统将授课教师从繁重的手动出题、组织考试中解脱出来, 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 对体育教学品质的提升有很大的贡献。网络考试系统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考试的一种形式, 需要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网络技术手段是为应用而服务, 高校公共体育课理论网络考试系统也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体育教学的思想不断更新而改进。为实现其设计和开发, 各高校相关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对已有的网络考试系统进行测评, 完善其不足, 并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体育理论课考试的无纸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符晓四.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试的研究

[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郑少勋. 贵州大学党校网络考试系统

[J].信息科技辑,2011(S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