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夯实计算基础,方可厚积薄发
摘要:数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教学也是小学数学的重点教学内容。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离不开计算活动的参与。本文结合自己的计算教学,首先从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其次阐述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手段,最后提出我们必须把计算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力求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发散其数学思维,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兴趣;计算能力;培养
1、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大内驱力来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专注力不强,因此,教师如果想让学生乖乖地坐在课堂上专心地完成学习活动,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计算练习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游戏化学习的教学形式,例如用“摘苹果”、“开火车”、“找朋友”等形式开展教学。在合理使用游戏机制的情况下,游戏力可以化为学习力和创新力。下面以“找朋友”的游戏教学为例。如教完12减几的退位减法后,我写了关于12-8=?,12-6=?,12-5=?,12-9=?四个算式,并把得数写在另四张卡片上,发给坐姿最端正,课堂表现最好的八个孩子。接着我让拿到算式的孩子来到讲台前逐个问小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到对应得数卡片的孩子就上讲台前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拿着算式(12-8=?)的学生问大家:“我的朋友找对了吗?”大家齐答:“找对了,12减8等于4。”若找不对大家再帮助纠正,使得枯燥的计算教学充满乐趣,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再例如拍掌式练习口算:如得数是10的,教师拍7下, 学生就拍3下,并齐说7加3等于10。口算13减几的,教师拍8下,学生就拍5下,并齐说13减8等于5。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有节奏感的拍掌练习,既提高了口算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2、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差异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题,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十几减9”为例,我将枯燥的计算寓于学生喜欢的活动中,从学生喜爱的“逛游乐园”场景引入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去探索、去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探讨15-9的算法时,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不同的算法:有的直接口算;有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把9看成10,用15-10+1=6;有把9分成5和4,用15-5-4=6;有的先算9+6=15,再算15-9=6。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再比如教学计算3+2=?时,有的学生用点数的方法算出得数(1,2,3,4,5),有的学生从一个加数3开始数,添上1个一得4,再添1个一得5,还有的学生根据数的组成3和2组成5算出得数,三种算法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学生的这些算法都是自主生成的、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教学资源。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笔算、估算以及简便运算的基础。从教学内容来说,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口算是小学中、高段整数、分数、小数加减法的基础;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则是整数、分数、小数乘除法的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口算能力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及计算的速度,所以教师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目前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口算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要想提升口算能力,必须坚持多做多练,方可熟能生巧。以我的教学为例,我每天课前坚持3分钟的20道题口算训练,同时每天晚上要求学生3分钟完成20道口算题,并将口算题完成过程录视频打卡至班级群。开始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完成,慢慢放手使学生形成习惯,自觉、自愿,保质保量完成。
4、借助学具操作理解算理、有效掌握算法
一、二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较系统地接触计算教学,部分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里已经接触过简单的计算,但是他们往往只会计算方法,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比如教学“凑十法”之前,孩子们都说“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的算法,但是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凑十”。在真正上这节课时,孩子们觉得自己都会算了,上课根本不注意听讲,缺少数学思维的探究过程,导致学生不理解“凑十”的算理。随着后面数学计算学习内容的增加,还可能出现混淆算法的情况。比如“凑十”和“破十”的计算过程就经常有学生混淆算法。
以长远的眼光看,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我们应该让他们经历探究方法—明确算理—总结算法的过程。比如教学分与合、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余数的除法等都可以借助学具操作来理解算理。例如: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分合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动手借助小棒分一分,然后师生一起总结数的分与合的数学符号表示,通过这样教授,孩子们一定会印象深刻,轻松掌握分与合。再如:教学9加几时,我创设运动会上啦啦队给运动员送酸奶的情境,我拿出一个盒子,里面有9瓶酸奶,外面又放了几瓶,请同学们互相合作交流:怎么数才能又对又快呢?学生汇报时,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从外面拿一瓶放到盒子里再数出来的,追问:你为什么要先拿一瓶到里面呢?生:盒子里有9瓶,从外面拿一瓶就是10瓶,跟外面的6瓶合起来,一眼就能看出是16瓶。通过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数酸奶的过程中理解了凑十法,并且能很快形成计算技能。
5、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们在平时也发现部分同学没有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做完计算题目以后就“无事可做”,不知道需要检查,结果造成了计算错误。其实许多题目只需要稍稍仔细地检查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些错误或失误的地方,完全可以及时改过来。因此,在完成计算后,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自主进行计算结果检查和验算的好习惯,对能够自己发现错误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让这些好习惯伴随着他们今后的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一直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计算能力,才能树立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平时要重视学生计算学习的兴趣及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科学的手段来提高小学生的计算积极性,逐步提高其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沛冲.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反思习惯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03)
[2]韦礼能.探讨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2019(02)
[3]詹雯.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