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9/12/9 阅读数:308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己遍及全国。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有所起色。但是中学语文是一门特殊性的学科,改革的力度比较困难,中学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构建适应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途径,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是中学语文改革的目的。分析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探讨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77(2015)01-0078-03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必须提高国民的素质。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有关中学语文改革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上至国家教育部规定、出台了不少加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政策。通过国家教学改革政策的实行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却仍然没有得到转变,没有达到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不敢轻易拓展课本以外的内容,这与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如何构建一条既可以应对应试教育又可以达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的有效途径成为了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1、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

1.1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但是目前很多中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教法,没有彻底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致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很多方面没有收到实效。

1.1.1教学思路没有突破传统

据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的一些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依然是从头到尾沿着教材的内容一路讲下来。教师没有设计新的教学思路,没有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依然沿袭传统的教法,这极大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这种教学思路不利于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和对语文学科的进一步探究。

1.1.2课堂教学方式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1)课堂讲解以应试为目标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注重的的依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上讲解更多的是考点,围绕考试大纲去讲授知识,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考试分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考试的机器,违背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不符合中学语文改革的教学方式。

现在很多学校及中学语文教师,出于追求升学率等目的,完全把语文课变成了“字词辨析、段落拆分讲解、试题练习”。课堂内容以应试为目标,造成了教学内容的狭窄,把中学语文学科的特性完全忽视了。

(2)课堂上出现“满堂灌”或“放羊式”的现象

尽管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许多中学的语文课堂时间基本上交给了教师,一节课下来,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上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重教轻学、重讲轻练、重知识能力,以“满堂灌,“满堂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它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另一种是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教师的理解偏差和指导能力的缺陷,有些课堂出现了“放羊”的情景。此类的上课方式会使得课堂枯燥乏味,降低中学生的学习的激情,也不利于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是不允许出现以上两种教学方式的。

(3)语文教学渠道狭窄

语文教学渠道狭窄体现在,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学在语文教学上仅仅是靠国家印发的几本教材来教学生,每天也只是上两三节语文课。而教学改革的要求是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益,达到教学改革的要求,用狭窄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渠道的狭窄,不仅达不到应试的要求,而且还严重阻碍了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1.1.3没有有效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目前,大部分中学都有多媒体,但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效性的状况却不令人满意。现代教学设备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可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可是部分中学教师使用现代教学设备却是为了应试。

1.2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不足

尽管国家大力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灌输考试内容,而把语文学科的真正定义给忽略了。中学生正处于吸收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的重要时期。可是由于学校、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不足,许多中学教师把语文学科的本质给忽视了。其实应试教育的中学语文考察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不足,由此造成了一种状况,那就是现在很多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扎实,语文素质不过关。语文课程是我们的母语课,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不足,这不仅不利于中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

1.3教材设置不合理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知识不断涌现和更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而中学生的各种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己大大提高,教材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思维的发展。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认为语文是一门极其无聊的课程。

2、研究对策

目前很多中学语文教改现状不尽人意,既要符合应试教育的要求,又要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摆在眼前。探讨一条达到双重效果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1转变教学模式

2.1.1新的教学思路

语文教师的教学不应局限在有限的课本,在课堂上要转变一路沿课本讲课的教学方式。据调查,大部分的教师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照搬教材的教学思路是不符合实际。《教师教学用书》只是作为参考,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思路。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首先要有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堂环节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开拓中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兴趣出发,改变语文教学课堂沉闷、乏味的情况。比如在课堂上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是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来讲。新的教学思路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语文课堂枯燥无味的情况,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如今的中学生认识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阶段。教学思路的设计要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1.2构建有“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应试教育的语文学科考的是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思考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没有冲突。弄清应试教育和教学改革二者间的联系,可以达到双重效果。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综合学科,单纯的由教师讲课会限制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成为一名辅导者,而不是领导者。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

(1)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精学’、“精讲”,课堂要讲究高效简约,在课堂上留出时间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讨论。课堂上要有生动的课堂活动,改变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用开口的情况,改变按部就班的教师灌输式教法,改变重教轻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调动中学生的主动性。

(2)适当地拓展与课堂有关的知识,建构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给学生思考、领悟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中学得更轻松,在思考中学得更多。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沉入课堂,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从根本上扭转课堂由教师控制的情况,达到授学生以渔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拓展出最大的信息空间,教师如能使课堂富有弹性和可塑性,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和发展性,那么它的容量和价值就不可限量。

2.1.3拓宽教学渠道

(1)改变单一的教学渠道

教材是万源之本,但是既要应对应试教育又要达到教改的目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有限的几本教材是无法达到双重效果的。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渠道,语文学科的教学渠道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因为语文学科的灵活度大。教师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材料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影视作品;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以这样的方式来丰富语文教学,拓宽教学视野,注重语文知识的延伸。这样的教学渠道可以大大增加中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改变现在中学生阅读量少和知识面窄的状况,达到语文教学的双重效果。

(2)课堂延伸到课外

切实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以及达到教改的目的。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生活、大自然来提高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散发中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明白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语文学科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为重要。

增加丰富多彩的语文相关知识活动,学校或教师应增加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如举办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或者知识竞答比赛。以此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加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活动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好,摆脱语文学科教学的单调性。

新课程主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因此课外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使中学生的情感素质得到发展。

2.1.4有效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来提高课堂质量

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的效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教材相关的语文材料。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延长教材的尺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动态化地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可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中学生进行阅读和思维训练。应试教育的语文学科在考试中很大程度上是考中学生的阅读量和思维能力,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不仅满足了应试教育的需要,也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2.2教师转变语文教学的传统观念,结合应试教育和教改的要求来教学

有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是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语文的教学质量不是仅仅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中学生能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中学生对语文的探究能力,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的能力。

中考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抓住中考,注重分数没有错,但也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下,要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中学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在考试过后的一无所有。

2.2.1结合中考实际,切实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应试教育面前,不得不承认考试的重要性。要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还少不了从考试入手。这几年由于课程的改革,中考命题也在变化。中考语文考的是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一种应变能力,中学生要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去应付考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注重检查中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程度。

2.2.2加中学生的阅读量

在应试教育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考验中学生的阅读面。而教改也要求增加中学生的阅读量,教改中要求教师加强对中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由此可知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和教改的要求具有一致性的地方。

中学生阅读量大了,语文语感和水平会自然而然有所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应局限在课堂的改革上,还要改变中学生阅读量少的情况。教师可以课后推荐读本或额外地规定中学生的阅读量或举办读书会。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需要记忆一些经典句子或优秀段落之类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目前很多中学生存在懒于背书的现象,一提到背书就头疼。其实中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强的年龄阶段,适当要求学生进行背诵一些句子并按时检查。虽然教学改革是为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但是如果放纵学生,则成了改革的失败。对于一些该严厉的地方还是需要严厉的,不要把传统优秀的教法摒弃了。

2.2.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课堂上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很重要的是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小组合作讨论也需要有艺术,才能收到讨论的效果。小组合作讨论的艺术体现在,第一:讨论的内容要合理,要有含金量。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多数人存在疑惑的问题上;第二:讨论的时间要合理,讨论时间的过多过少都无法达到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应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规定讨论的时间;第三:分工要明确,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避免小组讨论最后只是成为少数几个人的舞台。引导中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收到教学改革的成效。

2.3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

在信息化的时代,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下,教师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教好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教师需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才能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以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2.4转变中学生的思想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达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单从学校、教师去努力还不行,需要中学生的配合。现在的中学生也由于考试的压力,一味地注重提高数理化的成绩而忽视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引导,培养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学校多举办关于语文学科的活动,教师应对中学生讲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5改变教材设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思维、心理也大有变化,接受方式也改变了。教材的设置要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中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目前中学生的教材基本上围绕着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这几大板块。教材的设置应要分层次,逐层深入。

改革教材就要改变教材体式。变人文修养的单元主题为语言习得的单元组块;变文选组合为训练系统;变阅读本位为四线合击(听说读写);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

提高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不是一蹦而就的事情,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中学生自身长期的知识积累。在新课程的推广下,教师要把传统优秀的教法和现代新课程理念的教法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学语文学科达到教学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雁飞,尹珊娜.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的探究[J].考试(中考教师版),2009,(11).

[2]曾庆梁.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2007(S1).

[3]张伶.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杨建辉.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

[5]刘恩樵.改善语文教学的方式:打破、建构与行动[J].新课程研究,2014,(8).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