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摘要:文章从巧用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多元化主题活动,激活学生的阅读动力;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名著;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6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9)20-0240-01
当前,大部分初中学生的阅读主要集中在手机电子书、微信、卡通画等“快餐文化”上,阅读呈现功利化、娱乐化、浅层次的趋势。这种“浅阅读”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浅阅读”,把那些真正有文化厚度、思想深度的经典著作作为学生阅读的目标。
1、巧用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1创设情境,引起阅读兴趣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从听觉、视觉等方面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通过再现课文场景和人物活动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1]。例如,在教学《春》《绿》这类写景散文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的语言,配上轻快的音乐和精美的风景图片,再加上饱含深情的诵读,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引起阅读兴趣。
1.2编演课本剧,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教学生编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狼》《皇帝的新装》等文章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编自演课本剧,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发挥特长,集J思广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自编自演课本剧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对这些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开展多元化主题活动,激活学生的阅读动力
2.1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想阅读
竞赛是激发学生阅读动力的重要方法,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如教师可利用语文课堂、语文活动课举办“名著知识抢答赛”“名著人物竞猜”“诗文朗诵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动力。
2.2组织多元化主题活动,让学生爱阅读
教师可将名著内容灵活植入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关于名葡、主题会演或主题辩论活动,学生选择某一名著中的一段故事进行表演或就其中的问题展开辩论,这是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浅层引向深层的一种有效方式,能有效激活学生阅读的动力。
3、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1读写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可通过改写或续写故事提高阅读效率。如学习了《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文章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百万富翁的叔叔于勒”“项链续”等为题改写或续写故事。在改写或续写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以此为契机,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和莫泊桑的《羊脂球》《俊友》等作品。读完之后让学生写心得感悟,或者对书中的人物写评说。
3.2交流心得,提升阅读能力
在学生阅读完一部作品后,教师可及时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2]。例如,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教师可开展“评价三国中的人物”“谁才是真正的英雄”等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用心感悟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4、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以教材和课堂为抓手,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课文,精讲多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朗读、诵读、精读、略读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通过课内学生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外阅读经典名著中,可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第二,教师以比较式和关联式为核心,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关联式阅读学习活动,在课内阅读篇目的基础上,列出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清单,让学生定期、定量完成阅读经典名著这一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摘录中感受作品中语言文字的美妙、谋篇布局的巧妙、立意构思的奇妙,撰写心得或读后感。同时,鼓励学生将读书心得和读后感发到班级QQ群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总之,要让初中学生回归经典阅读,语文课堂是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引路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思考,敢于尝试,多途径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经典真正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让他们在书香的浸润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爱年.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和解决策略[J].新课程,,2017(17):16-17.
[2]赖年英.基于文化语文素养下中学生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