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获奖
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
摘要: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学习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学习为中心,是指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均指向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以学习为中心不能被简单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容易走向娱乐学生,形成娱乐性课堂,教师很容易被异化为服务员和演员。以学习为中心的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中国基础教育实践智慧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基础教育重要特色所在。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学习中心;教学逻辑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基本理论与逻辑体系研究”(17YJC88008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f 文章编号:1000-0186(2018)06-0046-07
Learning-Centered:the Basic Teaching Logic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Classroom
Abstract:The classroo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is neither teacher-centered nor student centered,but learning-centered,which serv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Learning-centered means that,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basic education,inclu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ing behavior,teaching attitude,teaching values,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art,serve students’ learning. Learning-centered should not be simplified as student centered. Student 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is easy to go to entertainment students and form entertaining classroom. Teachers are easily alienated as waiters and actors. Learning-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paradig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actical wisdom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and also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Key words:basic education;classroom teaching;learning center;teaching logic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注重效率,教学过程严谨。但长期以来,中国中小学课堂被误认为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事实上,中国中小学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教材为中心,而是以学习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逻辑的研究,是中国基础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构成,也是当前中国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1、对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基本逻辑的长期误解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指中国学校教育中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幼儿园主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本文中基础教育主要指中小学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和小学的课堂教学在教学逻辑上是基本一致的。
1.1以学习为中心的中国基础教育课堂
长期以来,受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学界部分人认为,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是典型的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是指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都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支配,最终形成了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材中心是指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都主要以教材为依据,以教材为课堂教学中心,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影响因素上,教材成为举足轻重的因素。
事实上,认为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是一种误解,既不符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实实践,也不符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既不是服务于教师自身发展,也不是指向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便利。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真正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行为和设计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服务于教师。之所以认为中国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只看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形式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内容和教学目标。中国教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指向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自己的工作或教师的自身发展。
认为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缺乏深入研究的结果。教材是中小学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因为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或者为主要内容,这是全世界基础教育中的惯例。但中小学课堂教学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即使是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授课也是千差万别的,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复制型的教学。在具体的授课中,教师的授课艺术和教学智慧非常重要,即使是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一千位教师也有一千种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认为中国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也只是部分研究者的一种臆想,既不准确,也不客观。
1.2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不能简化为以学生为中心
需要警惕的是,以学习为中心不能被简单化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经常发生的一种错误理论倾向就是:以学习为中心被解释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进而简单化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推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
为何中国课堂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个需要重点明晰的问题。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论,强调教学重心是学生,强调学生的教育自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将教师明确地定位在一个服务员的角色上。站在自由主义伦理立场上可能会赞同这种教师角色,但在集体主义伦理倾向的中国,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自由主义教育理论中教师只是一种普通职业,但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人民教师。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表面上差异很小,但实质上两者差异很大。首先,中国课堂教学的明确的职责和任务是服务于学生学习,而不是服务于学生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娱乐化和快乐化。中国中小学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以学生的快乐、享受、活动、游戏等为中心。其次,中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协调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服务于或者服从于学生的快乐和娱乐要求。中国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均指向学生的学习发展,但不是以学生的情感好恶为基本判断依据和选择标准。最后,中国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学习,这也是中国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定位。学校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是学习发展的地方,本质上不是学生玩耍娱乐的地方。学生中心注重学生的感受,强调学生的经验,其哲学基础是卢梭的儿童中心论。正如杜威曾批评卢梭所主张的关于儿童中心论的浪漫主义教条,是“感情用事地把儿童的不成熟加以理想化,非理性地否认成年人的知识和成熟的经验具有的较高的价值,刻意否认社会组织所体现的目的和工具的价值”[1]。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一切指向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导致教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或者被迫地服务于学生这个中心,很容易走向娱乐学生、讨好学生,最终形成娱乐性课堂、服务性课堂,教师很容易被异化为服务员、演员。这种趋势目前正出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其危害不容小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自始至终将儿童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作为注意的焦点,结果动摇了一切教学权威,使教育工作的文化和政治成分丧失殆尽。”[2]88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不能变成服务员角色;教师是教育学生求真求知的人,不能成为娱乐学生的演员;教师还应当是教育中客观的评判者,不能满足于生产廉价和泛滥的表扬。
2、以学习为中心的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受西方教育理论影响较大,学界对学生中心论有着天然的偏爱。但事实上,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习为中心,比学生中心论更为优秀,并且更符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以学习为中心,指的是在中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均指向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简而言之,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在价值判断上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为基本判断依据,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主要以是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作为基本标准。
2.1课堂教学中心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
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主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形式上或者表面上的课堂中心,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起和促进学生能动、有效活动的条件或手段,而学生能动参与学习活动和有效完成学习过程是教师发挥作用所追求的本体或目的。川在课堂教学内容选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艺术等的选择上,中国中小学教师都是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而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中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既不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便利,也不是简单地服务于学生喜好,而是明确指向学生的学习。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课堂与西方基础教育课堂的理念存在差异,“北京的教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把事情陈述清楚,然后是热情、水平、灵敏和耐心。芝加哥的教师认为,灵敏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这点反映出他们更关注是否把儿童看成独立的个体。然后是热心、耐心和水平,最后是清楚明了”。[4]41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假设与西方教育有所不同。在中国社会习俗中,学习即读书,学校就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虽然中国教育传统一向重视德育,但知识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是中国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共识。
2.2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整体而并非个体
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整体,而不简单服务于单学生。这是中国教育传统所强调的集体主义在教育中的重要体现。这一点也是中国课堂教学模式明显区别于学生中心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差异。在学生中心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可以为了某个学生的问题而忽视学生整体。但在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这种选择可能就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在通常情况下,中国中小学教师在面对一个学生的问题而不是学生整体的问题的时候,可能采取的行为是把这个学生的问题留到课堂外单独辅导。因为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整体学习效率,而不是简单服务于单个学生的学习发展。在教学模式的基本假设上,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指向学生的整体学习的。从学生中心论的视角看,中小学课堂教学可能不够尊重某一学生个体,但从学习中心论视角看,这种教学模式才更有教学效率,并且对于其他学生才更公平。因为为了一个学生的问题而耽误全班学生的学习时间,从学习中心论的视角看,这是不合逻辑的,同时也是缺乏效率的行为。
2.3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学习中心模式
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形式上是教师中心,但实质上是学习中心。从表面上看,中国中小学课堂是教师主导,教师基本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育方法的选择等。但需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是基于自身教学工作的便利,教师教学设计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这才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核心要点。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目标上,或者在选择依据上,中国基础教育课堂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所以,表面上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但教师自身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依据学生学习中心而开展的。最终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也是以学生学习为主要依据。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就是教师的教学业绩,两者是一体的两面,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控制逻辑。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教育决策者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意见,理解其课堂教学逻辑中的鲜活生动经验,思考其课堂行为背后的原则和逻辑。[4]143从整体上看,中国社会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判断,但并不认为中国课堂教学模式是围绕教师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
2.4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习的整体效率
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注重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效率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并不指向部分学生或者个别学生。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注重结构化。这种结构化既指知识教学的结构化,也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化,还指教学过程的结构化。其中,知识教学的结构化指的是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整体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通过结构化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对知识的牢固掌握。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化,指的是不只注重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注重学生使用知识和探索知识的能力,进而优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至于教学过程的结构化指的则是中国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模块化和设计性,强调课堂的引入,课堂知识的集中展现和最终的巩固练习。这种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中国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基础。所以从整体上看,中国课堂教学较为严谨,注重效率,课堂教学整体上有着规划的痕迹,而不是随意上课或者胡乱上课。
2.5课堂教学过程重视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多的环节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基础教育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国教师大多会设计较多的引导过程和巩固练习。在这些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是站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并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艺术性地呈现出新的知识。这种呈现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正是在这种训练和培养中,逐步建构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中国基础教育课堂中有相当多的环节是抽查,实际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动态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预先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适时调整。这一过程是外行人很难看出的,但在中国教师的职业行为中,这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化的教学存在。有人以为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是简单的机械教学和复制教学,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对基础教育的现实感,对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的鲜活性和灵活性未深入了解。
3、以学习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在逻辑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也是一种理论的存在。其背后既有教育实践智慧,也有着基本理论逻辑支撑。这种学习中心的课堂,其背后同样也有文化的因素—以儒家思想为重要构成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有着家庭支持、集体主义、注重和谐、强调秩序等教育特色。“亚洲的儿童在学校和家庭取得更高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和学校给予儿童学习上的支持。儿童们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他们享受在教室的环境中学习,并接受维持秩序和遵守纪律的责任。亚洲儿童取得成就的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亚洲的父母和教师采取的社会化方式。”[4]39从整体上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范式,具有以下内在理论逻辑。
3.1学校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发展的目标定位
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当然,课堂教学中也有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维度的目标,但作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发展。毕竟学校本身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地方。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既指向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时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目标定位,确保了学校本身是求真和求知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有理由地断言,虽然学校也要发展学生在各种领域内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去系统地、独立地和批判地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学校的这种功能尽管可以构成教育的合法目标,但同它传授知识的功能相比,远不能处于中心地位。无论从合理地分配给这种功能的时间总数来看,从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来看,还是从对大多数学生的合理的期望来看,都是如此。[5]学校不能脱离知识和学习,离开了知识和学习,学校教育本身就会走向虚化。
3.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服务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设定
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职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本身既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为学而教”,也是“以学定教”。[3]“为学而教”是教育目的,“以学定教”是教育艺术。“为学而教”是坚定教师的教育理想信念,而“以学定教”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艺术和智慧的体现。课堂要求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而教,同时课堂也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可能作为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依据。[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采取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基于对课程内容、对学生以及对教学的深刻理解,通过演绎式教学,推动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事件的透析和结构化知识的掌握。[7]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国教师并不像刻板的“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中的那样武断和专制,恰恰相反,他们会尽力提出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给学生反思留出时间,并且根据学生需要调整教学方法。[8]中国教师还会依据学生的实时课堂表现,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尽量呈现出学生更为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3.3学校课堂教学是学生群体学习发展的空间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校课堂教学是学生群体学习发展的空间。以此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不是服务于学生个体的空间,因为课堂教学要整体推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一般不愿意为了个别学生而耽误全班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而不是其他领域的训练。中国课堂强调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即时时德育、处处德育,但这种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主要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肩负起德育的职责,并不代表完全用德育代替智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舍本逐末,简单依据学生的情感好恶和兴趣爱好,随意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计划。在集体主义文化情景下的课堂学习中,人际关系与合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当重要,课堂教学还需要关注学生整体和谐,这与自由主义文化的课堂教学可能存在一定差异。[8]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会渗透生活化理念,但生活化不会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主要内容。
3.4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服务于学生学习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效率,强调课堂教学整体的结构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整体学习。课堂教学中环节复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都涉及具体选择和执行,但这种具体选择和执行都注重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简而言之,对学生学习有利的就选择,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就摒弃,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智慧。所以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的。当然,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前提下,如果课堂能够更为轻松和高效,自然也是被鼓励和认可的。“高水平教师的课堂,常常在学科知识传递中强调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与生活化,表现出引导学生通过审辩、假设、探究等方式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学科间的整合趋向。”[7]这种具有实践智慧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中国基础教育所鼓励的。
3.5课堂教学离开学生学习会变得空洞
课堂本身是因为教学而存在,如果离开了学生学习这一核心,课堂教学本身将会变得空洞。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心理素质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训练,都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的。正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成多维度的教育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中,教师必须以学生学习作为课堂的核心目标,否则,课堂将会变得杂乱无章,同时也失去基本的结构性,而导致基础教育难以履行对学生的基础性教育的职责。教师是提供教学以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是提供教学服务帮助学生发展的社会机构。所以不管是教师的存在,还是学校的存在,都是基于学生学习发展这一教育目标而存在的。而具体在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必须以学习为中心。
4、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智慧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有着和谐的价值观,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和谐。西方理性主义却有着二元对立的理论偏好,这是需要注意的思维差异。在西方教育理论中,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事实上,在中国强调和谐和集体主义的文化环境中,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观点并不一定适用。[8]同时,在教育理论分析和建构中,还需要理解西方教育理论背后的文化差异,而注意中国教育中的和谐、集体主义等文化基因的价值和智慧。[9]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学习中心成为了教育学术研究中的重要理念,[10]但事实上,学习中心是中国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常态存在。这就是历史辩证法,如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有智慧的教育理念永远都是真理。以学习为中心的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实践智慧的重要呈现,其背后的教育实践智慧主要如下。
首先,学校是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发展的场域。学校不是娱乐场所,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是执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的社会机构,必须推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如果仅仅是以学生为中心,过度关注学生的快乐,基础教育可能走向娱乐化。“真正有用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一些一般原理,这些原理能够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具体细节中去。”[11]36生活化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理念,但学校首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地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放任自流,使他们无法获得大人身上具有的人生阅历的教益。”[2]150
其次,学校要致力于服务学生群体的发展,不能过度鼓励学生中心,而自我演变走向服务机构。基础教育学校是服务于学生整体,课堂教学同样是服务于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而不是服务于个体。这既是中国基础教育高效率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结构化的重要依据。在未来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仍然需要这种整体思维,不能在基础教育中过度鼓励学生中心。学生中心的背后是自由主义,这并不是中国教育价值观的正确选择。
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学智慧。“教师有着双重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热情;同时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坚定的目标的环境。[11]36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课堂教学依据的是学生整体学习情况,注重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培养和提升。课堂教学需要大智慧,而不是局限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而过度纠缠,这样实际上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同时,教师的权威性也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教师所享有的权威总是有着自相矛盾的特点,因为它不是建立在确认其权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由承认知识合法性的基础上。这种权威的概念无疑需要发展,却始终是重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世界的种种问题的答案即来自于它,也是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成功。[12]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都要力争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3]
最后,学校中的教师和教材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外在因素。课堂以学习为中心,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14]在学校教育中,不能简单地强调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但这种提法本身是模糊不清的,在实践上为放任学生提供了依据,削弱了学校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15]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既不是教师中心,也不是教材中心,而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这种课堂教学基本假设决定了中国学校教育中的一切要素,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有效保障了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一个娱乐的场所。同时,这也是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所在。
中国教育传统历史悠久,教育智慧资源丰富。教育是国家重器,在教育发展中,步子要稳,方向要准,行驶一定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16]在教育文化和教育哲学层面,中国应当具有充分自信,不可简单浪漫化西方自由主义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陈汉生,洪光磊,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
[2]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佑清.学习中心课堂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基于对“教师主导作用”反思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7(1):106-113.
[4]卡伦·芒迪,等.比较与国际教育导论:教师面临的问题[J].徐辉,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7.
[6]罗志远,等.国内学习中心课堂建构策略评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 (2); 43-48.
[7]阉维.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独特优势何在?[J].人民教育,2017 (2) ; 19-24.
[8]李子健,等.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兼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1) : 70-82.
[9]于泽元.教育理论本土建构的方法论论纲[J]一教育研究,2010 (5) : 3-10.
[10]潘蕾琼,等.学习中心与知识创造----21世纪学习学术发展彰显课程改革两大新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6 (1) ; 12-19.
[1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38.
[1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中国教育报,2014-09-10 (05).
[14]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 (3);
96-105.
[15]王本陆.学校制度建设的伦理基础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 (7) ; 81-83.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