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论文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获奖

浅谈长春东北军对九一八事变的抵制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9/10/24 阅读数:949

浅谈长春东北军对九一八事变的抵制

王斯琦

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0600

摘要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沈阳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而在“九一八”事变中的长春之战,是日本占领整个中国东北过程中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的一次抗战。面对日军的侵略暴行,长春部分东北军不顾不抵抗的军令,自发地进行了一场英勇抗击日寇的斗争。本文将重点考察长春东北军对“九一八”事变的抵抗,以及对事变产生的影响。正是这些爱国人士的顽强抵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阻碍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野心。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把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传承,把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正能量凝聚起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长春东北军;“九一八”事变;抵制

2019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70多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殊死搏斗。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中国人民就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华儿女为此作出了巨大牺牲。其中就包括1931年日本预谋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发生在长春城下的浴血抵抗,长春东北军在不抵抗的政策下,与日军在宽城子兵营和南岭兵营进行了激烈斗争,共毙伤日军155人,长春东北军重创了日军。“九一八”事变中的长春之战,可以说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卫国壮举,部分东北军的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人侵略的野心,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主权作出了贡献和牺牲,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传颂和学习。

一、九一八事变前的长春时局

“九一八”事变前的20多年,长春居于中国东北地理中心,因为中东铁路的经过,渐渐地为人知晓。而当时的国际上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把侵占的目光放在了中国东北,尤其是日俄两国矛盾日渐加深,最终爆发了日俄战争。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其中一个条款就是俄国将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割让给日本。从此,日本帝国主义势力顺利进占到了长春,长春也开始被日本不断的侵占。1906年,长春成为日本的商埠。1907年,日本在长春建立了长春火车站。此后的长春经历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等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但始终摆脱不了被蚕食的命运。仅仅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势力就已经渗透到了长春的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

1930年,长春受到日本经济、政治的压迫日渐加深。长春人民自发的反抗日本的斗争也异常活跃。而此时的中国全东北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连续发生的几件历史事件,恰恰加剧了日本侵华的脚步。第一个是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谋划了炸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12月张学良宣布将服从于国民政府,全东北易帜,这一举动在日本人看来是最大的反日。第二个是张学良打着“保护主权”的旗号要武装收回长春以北的中东路的支线,最终与苏军爆发了武装冲突,这被日本人认为是“穷兵黩武”。这些事件在日本人看来严重威胁了它在中国东北的的利益和地位,于是日本统治者和日本军队加快了“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计划和准备。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春被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上,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前,长春时局更加动荡不安。

(一)中日经济关系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的经济也受到了牵连,为了摆脱本国的经济危机,日本右翼势力决定加大对中国东北的经济蚕食。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日本的经济势力已经在长春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长春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资本家以及工头的几重压迫,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愿望。长春也曾多次发生“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日货”、“罢课集会”等形式的斗争。在短短几年内,在长春的日本人口也迅速增加,由开始的200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可以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掌握了长春的经济命脉,大大加深了中日的民族矛盾。

(二)中日军事关系

根据《朴茨茅斯条约》条款规定,日本和俄国都可在铁路沿线驻军,但是当时的清政府认为中国境内“留置外国守备队甚是危险”,在清政府的一再坚持下,日本最终答应俄国撤兵,日本同时也撤出部分兵力。但是俄国护路军逐渐撤离后,日军并没有撤兵,反而增加了日军数量。在1928年前日本在长春驻有1个中队的兵力,到了1930年曾在辽宁铁岭的日本关东军第16师团第30旅团司令部及其所辖日军第38联队2个大队进驻长春,总兵力达到1500名。他们的驻屯地点就是长春著名的西大营。1931年4月,日本将适应在寒冷地带作战的第2师团调回到中国东北,同时将原来的关东军轮换制改为常驻制,此时第2师团所辖的第3旅团司令部和日军第4联队替换了原来的第30旅团司令部和第38联队,进驻长春。

而此时长春的东北军有三个部分,即宽城子中东路铁路护路军为163团第2营,营长傅冠军有650人、驻南岭大营的边防军4500人和吉长镇守使第23旅司令部及其分队。当时中日两军在人数上长春东北军占明显优势,约为6:1,东北军的装备也十分完备,特别穆纯昌的独立炮兵团可以称为东北军的精英。独立炮兵团的存在对驻长春日本关东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成为日军首先攻击的目标。

面对长春东北军强大的实力,日军决定在长春增兵。当增兵到达长春后,日军立即在长春周围进行多次军事演习,并计划把长春作为日军进行首轮攻击的目标。根据长春档案处记载,仅1930年一年日军在长春周边的军事演习就达62次,平均每月5次,9月高达8次。日军的侵略意图昭然若揭。而东北军和市民对于日军的各种军事演习习以为常,逐渐的失去了戒备之心。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5天前(9月13日),当时刚就任的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带领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来到长春,对驻长春的日军进行检阅,这无疑是战前的一次动员。

(三)事变的导火索

    在日本谋划的“九一八”事变过程中,万宝山事件可以说是日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事变的一个借口。

    万宝山事件发生在长春以北约30公里,伊通河右岸的马哨口至姜家窝堡一带,当时隶属于长春县,1931年春,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经过策划,指使一名汉奸,在县政府未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将一些土地盗卖给大量朝鲜侨民,“横河筑坝、掘毁民田”造成重大纠纷。日本警察打着“保护朝鲜人”的旗号为借口与中国农民发生武装冲突。万宝山事件后,日方不断扩大事态,蒙骗舆论。在日本国内煽动国人进行排华行动,为日军进行武装侵占东北制造借口。日本武装警察的欺压,大大引起了全中国人的愤慨。而对于事件发生地的长春,人民的反日情绪更加高涨,中日矛盾也进一步加深。就在万宝山事件发生的两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万宝山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

二、长春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抵抗

    当日本帝国主义设计完军事入侵预谋之后,9月18日晚,驻守在长春的日军得知关东军已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时,迅速作出反应,日军大岛联队长进行统一指挥,兵分两路,向长春南、北大门的南岭和宽城子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一) 宽城子之战

长春处于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要路,东北的重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宽城子则位于长春北2公里处,是长春的北大门。当时驻扎在长春的是日军第2师团第4联队,最高指挥官是第3旅团长谷部照俉少将。第3旅团下辖4、29两个联队,第29联队驻守在沈阳,就是这个联队占领了沈阳城,而第4联队则随同旅团长驻扎在长春的满铁附属地。19日凌晨,关东军旅团长谷部照俉从满铁事务员的通报中得知“九一八”事变的情报,立即决定第四联队2个中队由大队长率领,急赴南岭兵营,破坏南岭炮兵19团36门野炮,为了消除炮火对满铁附属地构成威胁,主力军则南下奉天支援。凌晨3时30分,日军正在长春火车站候车,准备开赴奉天增援的长谷部照俉接到关东军司令命令,终止奉天救援,改由“监视驻长之敌”。长谷部照俉则认为,面对兵力多于自己的东北军,待命是危险的,于是果断决定,进攻宽城子兵营。4时10分,日军两个中队及一个步炮小队和一个机关枪小队从长春北进。由于宽城子兵营不远,日军仅用了20分钟就到达了宽城子兵营附近。而当时在宽城子驻扎的兵营是长春东北军663团第2营,兵力有650名。

19日4时50分向宽城子兵营进攻,营长傅冠军听见枪响,点灯开门观望,被日军击中,不治身亡。营内的长春东北军失去了指挥官,便自行奋起抵抗。5时,日军发起全线进攻。长春东北军凭借兵营进行顽强抵抗,有效的抵制了日军进攻。日军指挥官见“敌军坚守兵营,顽强抵抗,制服不易”,于是大队长鹿野少佐欲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策略,欲劝降长春东北军。并找来时任特警长春公署的署长孙佩琛和长春宽城子陆军稽查处处长孙仁轩,令他们向长春东北军喊话劝降。但东北军态度坚决,誓不投降,并开枪将劝降的孙仁轩击伤。

双方激战至上午8时,日军见劝降无果,于是采取了更猛烈的进攻,以优势的兵力和火力,突破了兵营的东南一角。但因为兵营的入口比较狭窄,而东北军火力封锁使日军无法深入。在激烈的交战中,日军伤亡人数不断,决定迂回到营房背后的见习士官熊川威也被打死。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日军仍然被死死压制,难以扩大战果。

上午10时10分,日军决定调来3门山炮助战,开始炮击宽城子兵营。步兵则利用炮火掩护发起强攻,长春东北军在无指挥的情况下,仍无序的拼命抵抗。日军第1大队的2中队、3中队在持续进攻中,占领了部分兵舍,并寻找入口。战争持续到11时10分,东北军在内无火炮支持外无援兵接应的情况下,坚持到了最后,宽城子兵营陷落。部分东北军冲出了日军包围,撤往永吉县。此次战斗长春东北军共伤亡官兵70余名,386人被缴械俘虏。至此,日军攻陷并占领了宽城子驻军营地。

(二) 南岭之战

与宽城子战斗相比,南岭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当时驻扎在长春南岭兵营的军队为独立炮兵第19团(1370人,36门野炮,为吉林省境内唯一的炮兵力量)和独立步兵第25旅的步兵671团(2300人)。进攻南岭的日军第2大队的2个中队和1个机关枪小队,原计划夜袭,首先摧毁炮兵营的火炮,解除对满铁附属地的威胁。但由于路途较远,赶到目的地时,已经天亮。夜袭计划无法实施,遂改为强攻。南岭炮兵营由西向东依次是1、2、3营,在最东侧挨着第3营的是炮兵第19团的团部。进攻从西侧第一营开始,日军趁机发起进攻,一举从北门突入。1营士兵被打的措手不及,损失惨重,逐向2营3营方向撤退,突入日军迅速破坏了这里的12门野炮。战斗开始时,东北军由于仓促应战而处于劣势,但凭借精良的武器和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很快扭转了战局,借助剩余的火炮猛烈还击,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日军不得已撤退至兵营西方的袁家窝棚,重新集结。

上午9时,原驻扎在公主岭的独立守备队司令森连中将率领第1大队主力前来长春支援。10时,日军对南岭东北军再次发起进攻。这次的主攻方向是南岭的步兵25旅671团,第4联队第2大队从大营的西侧正面进攻长春东北军步兵第671团营房,日军的独立守备队步兵第1大队从大营的东南侧向671团采取迂回进攻的策略。东北军以步兵炮、迫击炮、轻重机枪、步枪向日军发起猛烈反击,致使日军强行通过开阔的练兵场时遭到惨重伤亡,大挫敌军的气势。随后双方进行了5个小时的激战,长春东北军在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到下午两点,被迫从大营的东北和东侧两个方向,分三股撤离营地,突出重围,到下午4时战斗结束,日军在破坏了剩余大炮以后全部占领南岭兵营。至此,长春的南大门失守。随后,21日熙洽投降于日本,成为出卖东北的罪魁。

(三) 辗转抗日

从宽城子兵营和南岭兵营撤出的部队中,其中的炮兵团退往市郊新立城一带,后来在团长穆纯昌的带领下投降。任玉山的671团有两个营,退到现在的二道区稗子沟一带。长春东北军第25旅旅长张作舟带领旅部驻扎在省会吉林市,在吉林陷落后退至乌拉街,随即宣布抗日。不久,张作舟率领其余下的长春东北军攻克了榆树县城,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任玉山团长遂带领部队辗转到了榆树回归张作舟部,张作舟所辖的长春东北军第25旅有三个团,其中的任玉山团在长春遭到了日军的袭击,在团长任玉山的带领下东北军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与敌军奋战到底,最终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几乎让日军一个中队陷入全灭境地,然而等任玉山团突围出来的时候,也已经损失惨重,兵器很多都没有带出来,而其余的两个团相比任玉山团可以说是齐装满员,但是两个团长却被熙洽拉拢投降。面对队友的背叛,张作舟部依然坚持奋勇迎敌,在榆树秀水甸子阻击敌人,将日军击退。1932年1月18日,当时的日伪军再犯榆树县城,张作舟部浴血奋战,激战四个小时,击退不少敌人,后来因25旅某团团长杨秉藻的叛变,最终导致榆树县城失守,而旅长张作舟被俘,张作舟的余部赵维斌、任玉山两个团和骑兵连随后加入了冯占海部进行抗击日军。至此,揭开了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 

三、长春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抵制的作用

(一)从对中国时局的影响来看

长春东北军对“九一八”事变的抵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族人民的觉醒与团结。从1840年开始,各国列强开始入侵中国,东北地区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列强的瓜分目标。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东北地区再次成为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东北人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日本作为战胜方大大增加了对东北的侵占,长春被日本称为“帝国最北的门户”,从此长春被日本不断蚕食。日本侵略野心不断扩大,寻找发动战争的契机。于1931年9月18日晚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攻东北军驻地,并占领沈阳,随后进攻长春。长春东北军的自发抗战,其战况之激烈,杀伤日军数目之大,大大超出关东军的预料,让他们对东北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长春东北军对日军的抵抗为日后的抗日斗争积累了经验与教训,也鼓舞了东北地区人民反抗的信心。长春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抵抗主要分两次战斗,一是宽城子之战,二是南岭之战,虽然都失败了,但为后来的战斗总结了教训。“九一八”事变后,部分长春东北军拒绝敌军威逼诱降,以冯占海为例,面对熙洽的劝降,痛斥其叛国,表达了“团结一致,抗战到底、克尽保卫国土”率部抗敌的决心。并在爱国人士赵在田、邓婕中的帮助下,揭开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对中国的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长春东北军对“九一八”事变的抵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东北抗日斗争打下基础。

(二)从日本的影响来看

对于日本来说,“九一八”事变中的“长春之战”持续10个小时左右,不管是时间上还是击毙日军的数量上,远远大于奉天的北大营。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都抵达长春,并在下车后立即去往战斗现场,这足够说明日本军方对此次战斗的重视,也让日本人明白中国人并不是睡狮,无论是“举旗抗日第一人”冯占海,还是张作舟部与日军奋战到最后一刻,都让我们从国土沦丧、人民流亡的阴霾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抵抗侵略的希望之光和宁死不屈的坚强脊梁。东北的14年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东北人是中华民族的抗战先驱。长春东北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而当时长春东北军抵抗的两次战斗的痕迹也保留下来(如长春南大营旧址),这也是日军侵略中国的证据,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以史为鉴。20世纪80年代末,新民族主义开始在日本兴起。其表现形式为美化侵略历史、鼓吹皇国史观、修改教科书等行为,这无疑是对自己犯下罪行的掩饰。而“九一八”事变中长春东北军的抵抗的遗迹、伪满皇宫的遗址,都用事实来向世人说明日本曾经犯下的罪行。当今,日本右翼分子依然想恢复军国主义,而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不能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四、启示

“九一八”事变过去了80多年,而当年发生在长春的那场惨烈的战斗可能已经被世人淡忘,当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将士们的姓名也逐渐被历史长河所淹没,还有些人根本就没有留下名字。可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那段在长春的抗战史。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中华民族都会与外来侵略斗争到底。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梦的实现,但是中国绝不会屈服于这些国家。

“九一八”事变中长春东北军的抵抗,书写了长春的光荣,也诠释和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牢记长春之战的历史经历,就要把伟大的抗战精神薪火相传,把我们的城市和家园建设好,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强大。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刻警醒着长春人民,同时也要将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深化改革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应该抓住这次发展机遇,重振东北经济。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更应该去热爱家乡,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通过这段历史回顾,让我们重新记忆起那段在长春这座城市留下的历史足迹。以史明鉴,我们应该从先烈的英勇抵抗中汲取奋斗的力量,为建设家乡,珍爱和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现今,长春已经在党的带领下走向了振兴之路,而那段斗争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能漠视,将爱国主义精神继续传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岛真熊:《盛京时报》,1931年9月。

[2]《长春文史资料》编辑部编:《长春文史资料》,长春:长春政协文史办公室,1995年,第56页。

[3]《长春文史资料》编辑部编:《长春文史资料》,长春:长春政协文史办公室,1995年,第57页。

[4]孙邦:《九一八事变亲历3》,长春:吉林文史出版,1991年,第33页。

[5]中岛真雄:《盛京时报》,1931年9月。

[6]中岛真雄:《盛京时报》,1931年9月。

[7]《长春文史资料》编辑部编:《长春文史资料》,长春:长春政协文史办公室,1992年,第4页。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