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探析
摘要: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融洽师生关系。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有其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来源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模式,改革和完善评价方式等。要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必须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着手,建立完善课堂规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握课堂教学管理的刊投规律。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有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 2008) 02-0028-03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primary school Class
Abstract:Teaching managementis the core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The effective teaching management can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harmoniz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management has its uniqueness, which comes from the specialty of the objects of teaching and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teaches and students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requires change and upgrading of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 change of teaching behaviormode,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ethods of evaiuation.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 f teaching management o f primary school c lass , we should build harmoniou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complish the class regulations induce self - management of the students, buil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master general class teaching management principles.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effective management
1、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内涵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己经暴露了其弊端,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落实。课堂教学管理是一种行为方式,而这种管理所包含的对象有很多。大体来说有:人的管理—学生方面;事的管理—教学活动的管理;物的管理—教学仪器的管理;非物的管理—教学氛围等。管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我们从其概念中就可以推断得出:保证教师教学顺利进行。更深一步的讲是指以良好的课堂秩序来保证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传统的观念认为,课堂教学管理就是为严加管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实施的纪律约束。而实际上,课堂管理和纪律的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课堂管理的意义更深一些。课堂管理是鼓励和诱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和活动,而纪律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应遵守的行为标准,是课堂管理的一个方面。
石军伟博士指出,管理的“有效性”应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把事情做得正确的能力;(2)做正确的事情的能力;(3)最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能力。[1]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行为有效与否主要看行为是否促进了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中,就是看管理者是否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经济、有效益,也就是看是否能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成为有效行为,即管理活动是否能营造适宜的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选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在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的同时,取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大效果。如何使教学行为有效?我们主要考虑以下两点:(1)教学行为是否始终以取得教学成效为指导,使系统功能得以实现;(2)教学行为主体是否充分发挥了主观和客观的各种潜能,使之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极大的活动成效。这两点是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主要特征,是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注意的重点问题。[2]
2、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2.1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机体的能量代谢大,好动,自制力不强,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限,一般在10~25分钟内,年龄越小集中的时间越短。因此,对小学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管理具有较大的难度。学生要学到知识,就必须集中精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张”、“弛”有度,以有趣的开场白等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外,针对学生自制力不强的问题,教师要制定出完善的课堂规范。
2.2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2.2.1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
小学生十分依赖、相信教师,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总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老师的话甚至比父母说的还管用。因此,小学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小学生起到明显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也是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育人。在教育过程中,小学教师的人格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格,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各方面成为小学生的表率。具体地说,新型的小学师生关系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树立优良的教风和具有文明礼貌的风度。
2.2.2小学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大
教师对学生的喜、怒、哀、乐,期待与信任,无时无刻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进步、人格形成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小学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发展自己的积极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时,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千万不能发怒,千万不能辱骂小学生,更不能对小学生进行体罚。否则,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使师生双方都对对方耿耿于怀,不利于小学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善于制怒,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道德修养必不可缺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小学师生关系好坏的尺度。
2.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的特殊要求
2.3.1要转变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达到上述境界,教师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最为关键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全新的教学观、质量观、教材观、学生观和信息观,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首要内容。
2.3.2要转变教学行为与模式
以往的教学行为是以传授为主、问答为辅为主要形式的,学生比较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旨在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的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与研究便成为我们实施课改的最主要的内容。
2.3.3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让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教学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教学要适应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踊跃发言,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注意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实践体验、操作领悟、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不是用单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开始关注学生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独立地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在探索学习中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
2.3.4要关注评价方式的变革与完善
对教师、学生和课程的评价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要求,又体现出学校的教学特色,这是非常关键的。仅凭一纸试卷上的分数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是不全面、不合理的。而且,传统的评价方式常常制约着教学探索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建立较为全面的学习评价体系(尤其是过程性评价体系)是极为迫切的。
3、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3.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就曾说过:“为了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情,甚至去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课堂中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人际关系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课堂人际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融洽、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并能调适或消除心理健康问题;而冷漠、紧张的课堂人际关系则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久而久之甚至可能造成人格障碍。
3.2建立完善的课堂规范,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规范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赋予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使学生明白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化。在学期初教师对课堂教学规则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规则的内容以及出现违规行为将会面临的惩罚。规则一旦建立,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同时监督学生是否严格遵守,防微杜渐,免得一些不适行为逐渐演变成主要问题。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若前后管理不一致,可能会使课堂纪律恶化,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完善的课堂规范所营造的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课堂教学行为的社会化,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到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产生J隋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度焦虑。[3]
3.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秋序
管理是一种人对人或人对事的管理,课堂教学管理者是老师,被管理着是学生,我们一直都这么认为。那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呢?自主管理这个词见得不少,我们了解的也多,但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主管理却是很难的,由于一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造成它成为了一种空谈,真正落实的少之又少。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有什么联系呢? 在我看来,学生的自主管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形成一个稳定的环境,构建优良的班风、学风,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有了这种良性循环,课堂上扰乱秩序的现象便会大大减少,从而使管达到不管。那么怎么建立学生的自主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组约束。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每组有优生,又有潜能生,组长可由优生和潜能生轮流担任。一方面让他们彼此学习;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是管理者。(2)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其得到归属感。因此,一旦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其自控力和自制力将会大大提高。
3.4建立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管理可以是制度化的管理,这有利于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但不是最优、最有效的方式。只有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弥补制度化管理的不足,而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能够集中体现管理者的意志,是一种典型的导向。具体说来,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包含以下一些要素:目标、教学方法、教材处理与课堂组织、教学手段等。课堂教学评价要素包含了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实效性等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目标具备了课改要求的目标三维度,教学方法、教材处理、课堂组织对师生双方均有不同形式的要求:就教师而言,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标准,比如做出了思维训练的要求,学法指导的要求、教学自然延伸拓展要求、教学智慧技巧要求等;对学生来说,则从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的动机效果,甚至学习规范等方面表现出明确的期望值。从大处来看,评价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从学生的方面来看,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课堂教学管理不仅是一门管理,更加是一门艺术,教师自身怎样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挥到极至,我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可以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怎样让这个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呢?方法有:(1)以情唤情,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最好办法。(2)轻敲响鼓,在教学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言和节奏加以组合变换,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从而使学生理会到自己的错误。而这种方法巧妙解决了学生个人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2)教师行为的艺术性
为人师表的教师除了可以用语言来管理学生外,还可以用行为来管理学生。如:①目光暗示。我们自己也知道,当在教学时,如果课堂出现个别的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这个行为,或警告或鼓励,从而使秩序恢复如前。②旁敲侧击。课堂上学生出现小动作,讲话,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在课堂上,这样喧闹并不是一种预谋行为。因此,我们完全不应失控,只需看他一眼,朝他点一点头,轻轻的敲一下他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或叫他或他的同桌回答问题,表演等。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否有效驾驭课堂,能否有效管理好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失去了有效的课堂管理,那么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才能构建出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喻华伟.管理的有效性:一个新的解读—《管理有效性的七项修炼》评介[J].经济评论,2006 .(04).
[2]史杰,李广超.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J].北方经贸,2000.(06).
[3]王悦钢.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J].教书育人,2005.(30).